泛长三角区域产业结构、产业集聚与梯度转移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致谢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课题来源及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工作假说和研究目标 | 第17-18页 |
·技术路线和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第19-20页 |
·可能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1-29页 |
·产业结构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21页 |
·产业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21页 |
·产业结构发展方向 | 第21页 |
·产业集群内涵和产业空间集聚 | 第21-24页 |
·产业空间集聚 | 第21-22页 |
·产业集群概念界定 | 第22页 |
·产业空间集聚和产业集群 | 第22-23页 |
·产业集群相关理论 | 第23-24页 |
·产业梯度,产业转移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24-25页 |
·梯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 第24页 |
·产业梯度概念及经济学意义 | 第24页 |
·产业转移概念及经济学意义 | 第24-25页 |
·产业梯度和产业转移 | 第25页 |
·产业结构,产业集聚和产业转移的理论关系 | 第25-27页 |
·产业结构和产业集聚的相互关系 | 第25页 |
·产业结构和产业转移的相互关系 | 第25-26页 |
·产业集聚和产业转移的相互关系 | 第26页 |
·产业结构,产业集聚和产业转移的内在逻辑 | 第26-27页 |
·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原理及述评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泛长三角区域产业结构演变比较 | 第29-50页 |
·泛长三角区域界定 | 第29-30页 |
·泛长三角区域三次产业结构演变对比 | 第30-38页 |
·泛长三角区域产业结构水平对比 | 第32-33页 |
·泛长三角区域三次产业结构关系 | 第33-35页 |
·泛长三角区域城市主导产业定位对比 | 第35-38页 |
·泛长三角区域工业内在结构关系 | 第38-42页 |
·工业结构关系的相关概念 | 第38-39页 |
·泛长三角区域工业相似系数测度 | 第39-42页 |
·泛长三角区域动态偏离份额实证分析 | 第42-50页 |
·泛长三角区域动态偏离份额整体分析 | 第42页 |
·泛长三角区域动态偏离份额明细分析 | 第42-47页 |
·泛长三角区域工业细分行业动态偏离份额分析 | 第47-50页 |
第四章 泛长三角区域产业集聚情况分析 | 第50-59页 |
·泛长三角区域产业区位商分析 | 第50-53页 |
·泛长三角区域产业集聚度 | 第53-59页 |
·泛长三角区域产业集聚指数测算 | 第53-56页 |
·泛长三角区域产业集群现状 | 第56-59页 |
第五章 泛长三角区域产业梯度系数测算 | 第59-64页 |
·泛长三角区域产业梯度系数 | 第59-61页 |
·产业梯度系数基本含义及测算方法 | 第59页 |
·泛长三角区域比较劳动生产率比较分析 | 第59-60页 |
·泛长三角区域产业梯度系数实证分析 | 第60-61页 |
·泛长三角区域产业调整和合作现状 | 第61-64页 |
·长三角产业结构调整进程 | 第61-63页 |
·皖赣和长三角产业合作现状分析 | 第63-64页 |
第六章 泛长三角区域产业转移的战略定位 | 第64-74页 |
·沪苏浙产业外移的内生动力和阻力 | 第64-65页 |
·沪苏浙产业外移的内生动力 | 第64-65页 |
·沪苏浙产业外移至皖赣的内在阻力 | 第65页 |
·皖赣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能力和制约因素 | 第65-67页 |
·皖赣承接产业转移的先天基础和后天准备 | 第65-66页 |
·皖赣承接产业转移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66-67页 |
·泛长三角区域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 | 第67-70页 |
·沪苏浙产业外移的正负经济效应分析 | 第67-69页 |
·皖赣承接产业转移的正负经济效应分析 | 第69-70页 |
·泛长三角区域产业转移的途径分析 | 第70-71页 |
·沪苏浙产业外移至皖赣的途径分析 | 第70页 |
·皖赣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途径分析 | 第70-71页 |
·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规划定位 | 第71-74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4-78页 |
·基本结论 | 第74-75页 |
·政策建议 | 第75-77页 |
·研究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附录 | 第81-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