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致谢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4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12-13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 第13-14页 |
第二章 产业转移相关理论综述 | 第14-19页 |
·产业转移的涵义 | 第14-15页 |
·产业转移的涵义 | 第14页 |
·产业转移的特点 | 第14-15页 |
·国内外关于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 | 第15-19页 |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第15页 |
·雁行形态理论 | 第15-16页 |
·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论 | 第16页 |
·边际产业扩张论 | 第16页 |
·区位理论 | 第16-17页 |
·中心—外围理论 | 第17页 |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 第17页 |
·重合产业论 | 第17-18页 |
·梯形产业转移论 | 第18-19页 |
第三章 安徽省产业转移形势 | 第19-36页 |
·国内产业转移形势 | 第19-20页 |
·安徽省产业转移现状 | 第20-22页 |
·安徽省经济发展现状 | 第20页 |
·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 | 第20-22页 |
·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分析 | 第22-24页 |
·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的 SWOT 分析 | 第24-29页 |
·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 | 第25-26页 |
·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劣势 | 第26-28页 |
·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机会 | 第28页 |
·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威胁 | 第28-29页 |
·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问题分析 | 第29-36页 |
·安徽省劳动力分布不均 | 第29-31页 |
·外商投资分布不合理 | 第31页 |
·安徽省产业集聚不足 | 第31-36页 |
第四章 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研究 | 第36-40页 |
·营造良好投资环境 | 第36-37页 |
·资源节约的承接转移产业导向 | 第37页 |
·以市场和龙头企业带动产业转移 | 第37页 |
·以工业园区为主要承接载体 | 第37-38页 |
·高标准完善营商环境 | 第38页 |
·构建服务承接产业转移的人才支撑体系 | 第38-39页 |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 第39-40页 |
第五章 淮北市承接产业转移的案例分析 | 第40-53页 |
·淮北市承接产业转移现状 | 第40-41页 |
·淮北市承接产业转移不足 | 第41-44页 |
·综合融资能力不足 | 第41-43页 |
·区位优势不足 | 第43页 |
·产业配套能力较低 | 第43-44页 |
·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能力不强 | 第44页 |
·外部环境中不确定因素多 | 第44页 |
·淮北市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分析 | 第44-47页 |
·金融危机下产业转移趋势 | 第44-45页 |
·淮北市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 第45-47页 |
·淮北市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优势分析 | 第47-49页 |
·地理位置与交通运输 | 第47页 |
·资源环境 | 第47-48页 |
·产业基础 | 第48-49页 |
·环境优势 | 第49页 |
·淮北市承接产业转移对策 | 第49-53页 |
·加快煤机产业集群发展 | 第49-50页 |
·大力发展食品工业 | 第50页 |
·加快“双百工程”项目建设 | 第50页 |
·优化投资环境 | 第50-51页 |
·创新招商模式 | 第51页 |
·发挥劳动力优势 | 第51页 |
·注重发展低碳经济 | 第51页 |
·加强区域合作 | 第51-5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3-54页 |
·总结 | 第53页 |
·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