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理学论文

尼古丁药动学中的微透析与稳定同位素标记联用技术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6页
引言第16-30页
 1 微透析技术概况第16-23页
   ·微透析技术原理第16-18页
   ·微透析技术的应用(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0页
   ·微透析技术在局部药动学研究方面的局限性第20-21页
   ·回收率的校正第21-23页
 2 稳定同位素技术概况第23-26页
   ·稳定同位素相关原理第23-24页
   ·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在药代动力学方面的应用第24-26页
 3 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与微透析技术联用的设想第26页
 4 尼古丁相关研究第26-27页
 5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第27-30页
   ·本研究的目的第27页
   ·本研究的内容第27-29页
   ·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29-30页
第一章 尼古丁与氘代尼古丁分析方法的建立第30-39页
 1 前言第30页
 2 仪器与试药第30-31页
   ·分析系统第30页
   ·试药第30页
   ·其他仪器第30-31页
 3 方法和结果第31-36页
   ·人工细胞外液——Krebs-Ringer溶液的制备第31页
   ·对照品储备液的制备第31页
   ·质控样品(QC)的制备第31页
   ·液相色谱——质谱条件第31页
   ·分析方法的专属性考察第31-32页
   ·线性关系和定量限考察第32-35页
   ·精密度考察第35页
   ·稳定性考察第35-36页
 4 结论第36页
 5 讨论第36-39页
   ·内标物的选择第36页
   ·检测方法的选择第36-37页
   ·质谱条件的选择与优化第37-38页
   ·色谱条件的选择与优化第38页
   ·样品的前处理第38-39页
第二章 微透析探针的回收率研究第39-55页
 第一节 体外研究第39-49页
  1 前言第39页
  2 仪器与试药第39-40页
   ·微透析系统第39页
   ·分析系统第39页
   ·试药第39页
   ·其他仪器第39-40页
  3 方法和结果第40-46页
   ·体外微透析样品分析方法第40页
   ·流速对回收率与释放率的影响第40-42页
   ·浓度对回收率与释放率的影响第42-43页
   ·回收率的日内重现性与释放率的日内稳定性第43-46页
  4 结论第46-47页
  5 讨论第47-49页
   ·内标法的相关条件与确立第47页
   ·媒体温度与搅拌状态对回收率与释放率的影响第47-49页
 第二节 体内研究第49-55页
  1 前言第49页
  2 仪器与试药第49-50页
   ·微透析系统第49页
   ·分析系统第49页
   ·试药第49页
   ·其他仪器第49-50页
   ·实验动物第50页
  3 方法和结果第50-53页
   ·含内标物的灌流液的配制第50页
   ·探针植入的手术操作第50页
   ·氘代尼古丁释放率的体内稳定性考察及探针可重复利用性评价第50-51页
   ·微透析样品测定与数据处理第51-53页
  4 结论第53页
  5 讨论第53-55页
   ·新探针的前处理第53页
   ·体内实验结束后探针的清洗与保存第53-54页
   ·体内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第54-55页
第三章 不同给药途径的尼古丁药动学研究第55-67页
 1 前言第55页
 2 仪器与试药第55-56页
   ·微透析系统第55页
   ·分析系统第55页
   ·试药第55页
   ·其他仪器第55-56页
   ·实验动物第56页
 3 方法与结果第56-65页
   ·给药前第56-57页
   ·给药及取样第57页
   ·取样结束后第57-65页
 4 结论第65-66页
 5 讨论第66-67页
   ·微透析实验对象的选择第66页
   ·探针植入注意事项第66-67页
第四章 两种尼古丁透皮制剂的药动学过程研究第67-84页
 1 前言第67页
 2 仪器与试药第67-68页
   ·微透析系统第67页
   ·分析系统第67页
   ·试药第67-68页
   ·其他仪器第68页
   ·实验动物第68页
 3 方法与结果第68-82页
   ·给药前第68-69页
   ·给药及取样第69页
   ·取样结束后第69-82页
 4 结论第82-83页
 5 讨论第83-84页
   ·稳定同位素内标物释放率的波动情况第83页
   ·给药时应注意的问题第83-84页
结论和建议第84-90页
 1 结合微透析技术与稳定同位素内标法进行局部与整体药动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学流程第84-85页
 2 研究结论第85-86页
 3 本课题的创新性第86-87页
 4 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措施第87-88页
 5 对今后本课题深入研究的设想与建议第88-90页
参考文献第90-95页
附录第95-96页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96-97页
致谢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药物经皮微透析中回收率的可变性及内标法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脾虚证患者异丙酚靶控输注的药效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