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 1 靶控输注系统 | 第11-12页 |
| ·靶控输注系统简介 | 第11页 |
| ·异丙酚靶控输注临床应用进展 | 第11-12页 |
| 2 异丙酚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 | 第12-14页 |
| ·年龄、性别、体重 | 第12-13页 |
| ·药物配伍 | 第13页 |
| ·血液稀释 | 第13页 |
| ·其他影响因素 | 第13-14页 |
| 3 祖国医学"脾"的生理病理特点 | 第14页 |
| 4 "脾虚"在现代医学中的表现 | 第14-15页 |
| ·在消化方面的影响 | 第14页 |
| ·在免疫方面的影响 | 第14-15页 |
| ·在营养代谢方面的影响 | 第15页 |
| ·在血液循环方面的影响 | 第15页 |
| ·在神经内分泌方面的影响 | 第15页 |
| ·在细胞信号传导及基因表达方面的影响 | 第15页 |
| 5 "脾虚证"对药代学影响的研究 | 第15-17页 |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17-30页 |
|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第17页 |
| 2 试验设计 | 第17-20页 |
| ·病例选择 | 第17-18页 |
| ·麻醉及监测方法 | 第18页 |
| ·观察指标及数据分析 | 第18-19页 |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3 异丙酚血浆浓度检测方法 | 第20-25页 |
| ·材料及仪器 | 第20页 |
| ·色谱条件 | 第20页 |
| ·标准溶液配制 | 第20页 |
| ·沉淀剂的配制 | 第20页 |
| ·血浆处理方法 | 第20页 |
| ·血浆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20-21页 |
| ·结果 | 第21-25页 |
| 4 临床观察结果与分析 | 第25-30页 |
| ·入选病例一般情况 | 第25页 |
| ·两组患者脾虚证计分情况及症状分布 | 第25-27页 |
| ·两组患者血液指标比较 | 第27页 |
| ·两组患者靶控输注过程循环情况比较 | 第27页 |
| ·两组患者靶控输注过程其他指标比较 | 第27-30页 |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30-33页 |
| 1 可能的干扰因素及排除措施 | 第30页 |
| 2 脾虚证影响异丙酚靶控输注药效的原因 | 第30-31页 |
| 3 脾虚证药代学数据有异于脾虚动物模型药代学结果的原因 | 第31页 |
| 4 脾虚证患者症状分布分析 | 第31-32页 |
| 5 异丙酚浓度检测方法的改良 | 第32-33页 |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33-34页 |
| 结语 | 第34-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5-39页 |
| 附录 | 第39-45页 |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