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论 | 第7-9页 |
第一章 莫扎特的"天鹅之歌"——《安魂曲》 | 第9-22页 |
第一节 概述 | 第9-12页 |
一 安魂曲的由来及构成 | 第9-11页 |
二 莫扎特和他的安魂曲 | 第11-12页 |
第二节 莫扎特的《安魂曲》解析 | 第12-20页 |
一 Introitus(垂怜经)Requiem(进台咏) | 第12-14页 |
二 Diesirae(震怒之日) | 第14-15页 |
三 Tubamirum((号角声起) | 第15页 |
四 Rextremenda(你是可怕威严的君王) | 第15-16页 |
五 Recordare(至慈耶稣求你垂怜) | 第16页 |
六 Confutatis(恶人群魔径受审判) | 第16-17页 |
七 Laerioos落泪之日) | 第17-18页 |
八 Domine Jesu(主耶稣) | 第18-19页 |
九 Hostias(牺牲) | 第19页 |
十 Sanctus(圣哉经) | 第19页 |
十一 Benedietus(降福经) | 第19-20页 |
十二 AgnusDei(羔羊经) | 第20页 |
第三节 安魂曲所表达精神境界以及悲剧性因素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古典主义时期的合唱 | 第22-31页 |
第一节 古典主义时期合唱的历史基础 | 第22-26页 |
一 早期基督教会音乐标志合唱的萌芽 | 第22-23页 |
二 文艺复兴时期是合唱艺术的初级阶段 | 第23-25页 |
三 巴洛克时期 | 第25-26页 |
第二节 古典主义时期合唱的发展 | 第26-31页 |
一 古典主义时期的历史背景 | 第26-27页 |
二 莫扎特与海顿、贝多芬的内在联系 | 第27-31页 |
(一) 莫扎特与海顿 | 第28-29页 |
(二) 莫扎特与贝多芬 | 第29-31页 |
第三章 从莫扎特《安魂曲》看古典时期的合唱 | 第31-41页 |
一 宗教体裁世俗化 | 第31-33页 |
二 器乐的作用被得到加强 | 第33-35页 |
三 确立了主调音乐的主导地位 | 第35-38页 |
四 宗教合唱戏剧性加强 | 第38-39页 |
五 合唱音色的特征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