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水体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 | 第13-17页 |
·水体富营养化 | 第13-14页 |
·蓝藻水华 | 第14-16页 |
·铜绿微囊藻概况 | 第16-17页 |
·溶藻细菌的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溶藻细菌的生态学作用 | 第17-19页 |
·溶藻细菌的种类研究 | 第19-20页 |
·溶藻细菌的溶藻机理 | 第20-22页 |
·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2-27页 |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研究工作技术路线 | 第24-27页 |
第二章 溶藻细菌 L7 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应 | 第27-43页 |
·材料 | 第27-29页 |
·溶藻细菌 | 第27页 |
·铜绿微囊藻 | 第27页 |
·主要分析仪器和设备 | 第27-28页 |
·主要试剂 | 第28-29页 |
·方法 | 第29-34页 |
·溶藻细菌L7 菌液制备 | 第29-30页 |
·藻种培养 | 第30页 |
·实验设置 | 第30-32页 |
·叶绿素a 含量的测定 | 第32页 |
·溶藻效果的判断——溶藻率 | 第32-33页 |
·藻细胞计数 | 第33页 |
·玻璃器皿的准备 | 第33页 |
·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3-3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4-42页 |
·溶藻细菌L7 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应 | 第34-36页 |
·环境因子对溶藻效应的影响 | 第36-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溶藻细菌 L7 对铜绿微囊藻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43-57页 |
·材料 | 第43页 |
·方法 | 第43-47页 |
·实验设置 | 第43页 |
·粗酶液的制备 | 第43页 |
·测定方法 | 第43-4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7-55页 |
·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 第47-48页 |
·对藻细胞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48-49页 |
·对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49-51页 |
·对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对MDA 含量的影响 | 第52-53页 |
·对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53-54页 |
·对藻细胞色素吸收光谱的影响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溶藻细菌 L7 对铜绿微囊藻细胞生物学特征的影响 | 第57-65页 |
·材料 | 第57页 |
·方法 | 第57-59页 |
·溶藻细菌L7 对藻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 | 第58-59页 |
·溶藻过程中藻细胞叶绿素荧光变化 | 第5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9-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溶藻细菌 L7 溶藻过程中磷的转移 | 第65-71页 |
·材料 | 第65页 |
·方法 | 第65-66页 |
·实验设置 | 第65页 |
·接种藻液的准备 | 第65-66页 |
·测定方法 | 第6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6-70页 |
·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曲线 | 第66-67页 |
·培养液中总磷质量浓度的变化 | 第67-68页 |
·藻细胞内总磷质量浓度的变化 | 第68-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藻细胞破碎液对溶藻细菌 L7 的促进 | 第71-77页 |
·材料 | 第71页 |
·方法 | 第71-73页 |
·藻细胞破碎液的制备 | 第71页 |
·溶藻滤液的制备 | 第71-72页 |
·实验设置 | 第72页 |
·测定方法 | 第72-7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3-75页 |
·添加不同生长阶段藻细胞破碎液对L7 溶藻效果的影响 | 第73页 |
·添加不同浓度藻细胞破碎液对L7 溶藻效果的影响 | 第73-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结论 | 第77页 |
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