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植物学论文

溶藻细菌L7溶藻活性物质的发酵生产与提纯技术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3页
   ·溶藻细菌的研究现状第13-18页
     ·溶藻细菌研究概况第13-14页
     ·溶藻细菌作用方式第14页
     ·溶藻活性物质第14-17页
     ·溶藻活性物质分离提纯鉴定的方法及技术第17-18页
     ·溶藻机制第18页
   ·杀藻剂的研究现状第18-19页
   ·高细胞密度培养概述第19-20页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第20页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0-23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3-33页
   ·材料第23-25页
     ·溶藻细菌第23页
     ·供试藻种第23页
     ·培养基第23-25页
     ·无菌滤液第25页
   ·试剂第25-26页
   ·仪器设备第26-27页
   ·分析测试方法第27-33页
     ·细菌生长量的测定第27-28页
     ·葡萄糖含量测定第28页
     ·细菌生长形态的镜检方法第28-29页
     ·叶绿素a 的测定第29页
     ·溶藻效果的判定第29-31页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第31-33页
第三章 溶藻细菌 L7 的细胞培养工艺第33-47页
   ·研究方法第33-38页
     ·绘制L7 菌液的吸光度与细菌浓度的标准工作曲线第33页
     ·筛选适宜L7 细胞生长的碳源、氮源第33页
     ·考察适宜L7 细胞生长的培养基配比及细菌接种量第33-37页
     ·考察适宜L7 细胞生长的DO 及搅拌速率第37-38页
   ·结果与讨论第38-46页
     ·绘制L7 菌液的吸光度与细菌浓度的标准工作曲线第38页
     ·筛选适宜L7 细胞生长的碳源、氮源第38-41页
     ·考察适宜L7 细胞生长的培养基配比及细菌接种量第41-45页
     ·考察适宜L7 细胞生长的DO 及搅拌速率第45-46页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四章 溶藻细菌 L7 溶藻活性物质的促进生产第47-57页
   ·研究方法第47-49页
     ·添加Ca~(2+)和Fe~(3+)对L7 生长及分泌溶藻活性物质的影响第47页
     ·添加氨基酸对L7 生长及分泌溶藻活性物质的影响第47-49页
     ·添加水华鱼腥藻细胞破碎液对L7 生长及分泌溶藻活性物质的影响第49页
   ·结果与讨论第49-55页
     ·添加Ca~(2+)和Fe~(3+)对L7 生长及分泌溶藻活性物质的影响第49-51页
     ·添加氨基酸对L7 生长及分泌溶藻活性物质的影响第51-53页
     ·添加水华鱼腥藻细胞破碎液对L7 生长及分泌溶藻活性物质的影响第53-55页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五章 溶藻细菌 L7 溶藻活性物质的提纯技术第57-77页
   ·研究方法第57-66页
     ·醇沉第57-58页
     ·透析第58页
     ·凝胶柱层析第58-61页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分离纯化效果第61页
     ·液质联用第61页
     ·薄层层析(TLC)第61-63页
     ·硅胶柱层析第63-66页
   ·结果与讨论第66-74页
     ·醇沉第66-67页
     ·透析第67-68页
     ·凝胶柱层析第68-72页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分离纯化效果第72页
     ·液质联用第72页
     ·薄层层析(TLC)第72-73页
     ·硅胶柱层析第73-74页
   ·本章小结第74-77页
结论与展望第77-79页
 结论第77-78页
 展望第78-79页
附录第79-89页
参考文献第89-9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3-95页
致谢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溶藻细菌L7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应及机理
下一篇:木质素磺酸盐的层析分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