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常用外国语论文--英语论文--语文教学论文

大学外语教育政策的反思与构建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11页
绪论第11-31页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1-17页
  (一) 选题的缘起与研究之问题第11-16页
  (二) 研究的目的与研究之意义第16-17页
 二、文献综述第17-24页
  (一) 教育政策研究概况第17-20页
  (二) 大学外语教育研究概况第20-24页
 三、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第24-26页
  (一) 研究思路第24-25页
  (二) 基本内容第25-26页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意义第26-31页
  (一) 研究方法第26-29页
  (二) 创新意义第29-31页
第一章 大学外语教育政策的理论建构第31-49页
   ·关于研究对象:大学外语教育政策第31-35页
     ·大学外语、外语教育、外语教学第31-33页
     ·公共政策、教育政策、大学外语教育政策第33-35页
   ·关于大学外语教育政策的分析框架第35-49页
     ·大学外语教育政策分析三维度第35-37页
     ·大学外语教育政策价值分析第37-43页
     ·大学外语教育政策内容分析第43-44页
     ·大学外语教育政策过程分析第44-49页
第二章 回顾与反思:我国的大学外语教育政策第49-98页
   ·大学外语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第50-63页
     ·大学外语教育政策与社会环境第50-53页
     ·大学外语教育的价值关系第53-54页
     ·大学外语教育价值观第54-63页
     ·大学外语教育政策回顾第63-78页
     ·大学外语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第63-66页
     ·政策的文本分析:从《教学大纲》到《课程要求》第66-71页
     ·政策的过程分析:十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第71-78页
   ·大学外语教育政策反思第78-98页
     ·大学外语教育政策的工具化倾向第78-86页
     ·大学外语教育政策决策主体的单一化第86-89页
     ·大学外语教育政策执行主体的政策偏离第89-90页
     ·大学外语教育政策客体的边缘化第90-92页
     ·大学外语教育政策评价体系的负面影响第92-98页
第三章 借鉴与启示:国外外语教育政策第98-125页
   ·国外外语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第98-104页
     ·西方的学术自由与大学的功能第98-101页
     ·人的价值与社会价值两者并重第101-104页
   ·各具特色的外语教育政策第104-114页
     ·凸显国家安全的美国外语教育政策第104-106页
     ·凸显外语素质提升的英国外语教育政策第106-108页
     ·凸显经济发展的荷兰外语教育政策第108-110页
     ·多元文化下的澳大利亚语言政策第110-112页
     ·四大语言群体下的新加坡语言政策第112-114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第114-125页
     ·以立法的方式确立语言教育政策第114-116页
     ·外语教育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程序第116-117页
     ·外语教育政策的决策与执行机制第117-119页
     ·外语教育起始年龄与大学外语教育第119-122页
     ·外语教育的多语种选择第122-124页
     ·外语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第124-125页
第四章 构建与探索:大学外语教育政策第125-164页
   ·大学外语教育政策的构建第125-148页
     ·大学外语教育政策构建路径的探讨第125-127页
     ·大学外语教育的社会定位与价值选择第127-134页
     ·大学外语教育政策的本土化第134-139页
     ·大学外语教育政策的决策模式第139-142页
     ·大学外语教育政策制定的制度化第142-144页
     ·大学外语教育政策制定过程的民主化第144-146页
     ·大学外语教育政策的科学化第146-148页
   ·"需求分析"的大学外语教育政策第148-154页
     ·大学英语课程本位的回归第149-151页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进一步完善第151-152页
     ·ESP课程:大学外语课程的发展方向第152-154页
   ·"以人为本"的大学外语教育政策第154-164页
     ·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与大学外语教育的个性化第155-159页
     ·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第159-161页
     ·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第161-164页
结语第164-169页
参考文献第169-181页
后记第181-183页
附录第183-185页

论文共1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中国建立以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历程及经验研究
下一篇:基于语言对比的英汉现行法律语言互译研究--A Contrastive Linguistic Appro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