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4页 |
一、新时期大学生犯罪问题概述 | 第14-20页 |
(一) 大学生犯罪的概念分析 | 第14-15页 |
1.犯罪的定义 | 第14-15页 |
2.大学生犯罪的界定 | 第15页 |
(二) 新时期大学生犯罪的主要特点 | 第15-20页 |
1.大学生犯罪的主体增多 | 第16页 |
2.大学生犯罪侵犯的客体呈多样化发展 | 第16-17页 |
3.大学生犯罪手段的高智能化 | 第17页 |
4.大学生犯罪动机突发性与复杂性并存 | 第17-18页 |
5.大学生犯罪时间的规律性 | 第18页 |
6.涉及心理障碍的犯罪比例逐步升高 | 第18页 |
7.大学生犯罪的社会化趋势凸显 | 第18-20页 |
二、新时期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 | 第20-31页 |
(一) 转型时期的社会环境是大学生犯罪的宏观背景因素 | 第20-22页 |
1.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的不同步性 | 第20-21页 |
2.精神文明建设中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品德素质的不平衡性 | 第21-22页 |
(二) 新时期家庭环境嬗变是大学生犯罪的基础性因素 | 第22-24页 |
1.家庭结构不完整 | 第22页 |
2.家庭功能片面化 | 第22-23页 |
3.家庭教育失当 | 第23-24页 |
(三) 新时期高校教育存在的弊端是大学生犯罪的诱导因素 | 第24-27页 |
1.高校扩招引起的负面影响 | 第24-25页 |
2.功利化教育模式的弊端 | 第25-26页 |
3.高校管理缺乏科学性 | 第26页 |
4.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对滞后 | 第26-27页 |
5.高校教师在育人功能上的缺位 | 第27页 |
(四) 新时期大学生个体素质的欠缺是导致其走上犯罪道路的直接原因 | 第27-31页 |
1.大学生心理问题导致的内心困惑 | 第27-28页 |
2.大学生道德素质缺失引发的价值导向扭曲 | 第28-29页 |
3.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 | 第29-30页 |
4.大学生生活方式变化引发的不合理需求 | 第30-31页 |
三、新时期高校辅导员与预防大学生犯罪的相关性 | 第31-39页 |
(一)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在预防大学生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31-35页 |
1.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在预防大学生犯罪中的地位 | 第32-34页 |
2.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在预防大学生犯罪中的作用 | 第34-35页 |
(二)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在预防大学生犯罪工作中的盲点 | 第35-39页 |
1.职业倦怠 | 第35-37页 |
2.职业认同感差 | 第37页 |
3.角色认知模糊 | 第37-39页 |
四、新时期大学生犯罪对高校辅导员的责任要求 | 第39-50页 |
(一) 新时期大学生犯罪对高校辅导员自身素质的要求 | 第39-43页 |
1.强化辅导员责任意识,明确岗位职责 | 第39-40页 |
2.实现辅导员思维方式的转变 | 第40-41页 |
3.增强辅导员自身素质 | 第41-43页 |
(二) 新时期大学生犯罪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要求 | 第43-50页 |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第43-44页 |
2.加强班级建设,注重培养和使用学生干部,营造良好的班风 | 第44-45页 |
3.加强宿舍管理,营造健康的宿舍文化 | 第45页 |
4.加强对大学生学业、就业指导 | 第45-47页 |
5.关注贫困大学生群体 | 第47-48页 |
6.加强大学生闲暇时间的思想政治教育 | 第48-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附录 | 第53-55页 |
后记 | 第55-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