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硝酸盐及其反硝化残留有机物深度去除技术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3-21页
    1.1 硝酸盐污染现状第13-14页
    1.2 硝酸盐的危害第14-15页
    1.3 硝酸盐污染治理途径第15页
    1.4 传统的反硝化工艺第15-16页
    1.5 提出的三种硝酸盐处理方案第16-19页
    1.6 主要研究内容第19-21页
第2章 技术背景第21-34页
    2.1 传统的反硝化工艺第21-26页
        2.1.1 悬浮活性污泥法第21-23页
        2.1.2 生物膜法第23-24页
        2.1.3 颗粒污泥技术第24-26页
    2.2 影响反硝化作用的主要因素第26-32页
        2.2.1 电子供体第26-27页
        2.2.2 碳源投加量第27-29页
        2.2.3 反硝化速率第29-30页
        2.2.4 溶解氧第30-32页
    2.3 反硝化出水有机物残留问题第32-34页
第3章 反硝化颗粒污泥培养关键技术第34-51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4-37页
        3.1.1 上流式污泥床(USB)装置第34-35页
        3.1.2 接种污泥第35-36页
        3.1.3 装置进水操作第36页
        3.1.4 分析方法第36-37页
    3.2 试验结果第37-47页
        3.2.1 反硝化颗粒污泥床的启动与运行第37-39页
        3.2.2 反硝化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第39-41页
        3.2.3 良好细颗粒污泥的培养技术第41-44页
        3.2.4 成熟颗粒污泥的培养技术第44-47页
    3.3 讨论第47-49页
        3.3.1 种污泥的选择第47-48页
        3.3.2 絮状污泥上浮问题第48页
        3.3.3 细颗粒污泥形成后污泥床的沟流问题第48-49页
        3.3.4 细颗粒污泥长大为成熟颗粒污泥的关键技术第49页
    3.4 小结第49-51页
第4章 促进反硝化颗粒污泥稳定运行的调控技术第51-64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51-54页
        4.1.1 试验装置第51-52页
        4.1.2 接种污泥第52页
        4.1.3 试验进水第52页
        4.1.4 16SrRNA技术分析颗粒污泥表面生物相第52-54页
        4.1.5 不稳定反硝化颗粒污泥的调控方法第54页
        4.1.6 分析方法第54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54-63页
        4.2.1 反硝化颗粒污泥的不稳定现象第54-57页
        4.2.2 通过改变颗粒污泥的理化性质缓解污泥上浮第57-58页
        4.2.3 通过减小污泥生长速率提高反硝化颗粒污泥的稳定性第58-63页
    4.3 小结第63-64页
第5章 反硝化颗粒污泥在亚硝酸盐/硝酸盐混合体系下的脱氮行为第64-78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64-67页
        5.1.1 试验装置第64-65页
        5.1.2 接种污泥第65页
        5.1.3 装置进水第65-66页
        5.1.4 不同NO_2-N/NO_3-N比例对反硝化的影响第66-67页
        5.1.5 分析方法第67页
    5.2 结果与讨论第67-76页
        5.2.1 USB装置A的运行效果第67-71页
        5.2.2 USB装置B的运行效果第71-72页
        5.2.3 摇瓶试验第72-76页
        5.2.4 原因探讨第76页
    5.3 小结第76-78页
第6章 亚硝酸盐反硝化颗粒污泥的培养过程与特性第78-86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78-79页
        6.1.1 USB试验装置第78页
        6.1.2 接种污泥第78-79页
        6.1.3 装置进水操作第79页
        6.1.4 其它分析方法第79页
    6.2 结果与讨论第79-84页
        6.2.1 亚硝酸盐反硝化颗粒污泥的培养过程第79-80页
        6.2.2 亚硝酸盐反硝化颗粒污泥的反硝化性能第80-82页
        6.2.3 亚硝酸盐反硝化颗粒污泥的性质第82-84页
    6.3 小结第84-86页
第7章 一体化脱氮-除碳(DN-RC)工艺的运行性能第86-104页
    7.1 材料与方法第87-90页
        7.1.1 DN-RC装置建立与操作第87-88页
        7.1.2 出水SMP测定第88-89页
        7.1.3 出水分子量分布测定第89-90页
        7.1.4 出水三维荧光光谱(EEM)分析第90页
        7.1.5 其它分析方法第90页
    7.2 结果与讨论第90-102页
        7.2.1 装置启动第90-91页
        7.2.2 装置运行效果第91-95页
        7.2.3 出水有机物成分分析第95-96页
        7.2.4 装置污泥性质第96-100页
        7.2.5 装置性能良好的原因第100-101页
        7.2.6 应用潜力分析第101-102页
    7.3 小结第102-104页
第8章 DN-RC工艺的机理第104-117页
    8.1 材料与方法第104-105页
        8.1.1 DN-RC装置启动与运行第104页
        8.1.2 SEM和显微镜分析污泥生物相第104-105页
        8.1.3 污泥反硝化活性测试第105页
        8.1.4 批次试验测试硝酸盐与SMP的降解规律第105页
        8.1.5 其它分析方法第105页
    8.2 结果与讨论第105-115页
        8.2.1 系统运行效果第105-106页
        8.2.2 系统污泥性质第106-108页
        8.2.3 DN池机理第108-111页
        8.2.4 RC池机理第111-113页
        8.2.5 批次试验测定硝酸盐和SMP的降解过程第113-115页
    8.3 小结第115-117页
第9章 同一曝气池内脱氮除碳工艺(好氧反硝化工艺)第117-132页
    9.1 材料与方法第118-120页
        9.1.1 好氧反硝化装置的启动与运行第118页
        9.1.2 曝气量对好氧反硝化的影响第118-119页
        9.1.3 污泥反硝化活性测定第119页
        9.1.4 污泥碳氧化活性测定第119-120页
        9.1.5 其它分析方法第120页
    9.2 结果与讨论第120-131页
        9.2.1 好氧反硝化装置运行效果第120-122页
        9.2.2 曝气池池型对好氧反硝化的影响第122-123页
        9.2.3 曝气量对好氧反硝化的影响第123-125页
        9.2.4 基质竞争对好氧反硝化的影响第125-126页
        9.2.5 碳源种类对好氧反硝化的影响第126-129页
        9.2.6 应用前景第129-131页
    9.3 小结第131-132页
第10章 全文总结第132-135页
    10.1 结论第132-133页
    10.2 创新点第133-134页
    10.3 不足与建议第134-135页
参考文献第135-149页
致谢第149-150页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论文及专利第150页

论文共1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扇贝多肽经内质网应激介导抗UVB诱导的HaCaT细胞凋亡作用
下一篇:农产品价格对农业保险道德风险的影响--一个理论框架和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