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6页 |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文献综述 | 第15-22页 |
·产业集聚的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的进展 | 第19-20页 |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互动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研究现状的总结 | 第22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南京市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互动的现状分析 | 第26-49页 |
·南京市产业集聚的现状分析 | 第26-36页 |
·南京市产业集聚发展的基础与机遇 | 第26-27页 |
·南京市主要产业的集聚现状 | 第27-33页 |
·南京市产业集聚的特征 | 第33-34页 |
·南京市产业集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4-36页 |
·南京市区域经济竞争力现状分析 | 第36-44页 |
·南京市经济竞争力水平分析 | 第36-38页 |
·南京与我国主要发达城市的经济竞争力比较 | 第38-40页 |
·南京与苏南其它各市的经济竞争力比较 | 第40-42页 |
·南京市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42-44页 |
·南京市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互动现状 | 第44-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三章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互动关系的定量研究方法 | 第49-70页 |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水平测度方法 | 第49-50页 |
·产业集聚与区域竞争力互动关系的测度方法 | 第50-59页 |
·灰色关联分析 | 第50-53页 |
·灰色斜率关联度的改进 | 第53-55页 |
·改进的灰色斜率关联度的性质 | 第55-56页 |
·算例分析 | 第56-57页 |
·基于改进斜率关联度的优势分析 | 第57-59页 |
·产业集聚与区域竞争力互动关系的预测方法 | 第59-69页 |
·灰色系统预测方法 | 第59-61页 |
·无偏灰色模型的递推解法 | 第61-64页 |
·无偏灰色模型的优化 | 第64-67页 |
·实例分析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四章 南京市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 | 第70-88页 |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互动机理 | 第70-76页 |
·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竞争力影响的效应和概念模型 | 第70-74页 |
·区域经济竞争力对产业集聚影响的效应和模型 | 第74-76页 |
·南京市产业集聚水平的综合评价 | 第76-79页 |
·南京市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 第79-83页 |
·南京市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83-87页 |
·南京市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总体灰色关联分析 | 第83-85页 |
·南京市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各因子间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85-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五章 南京市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互动关系分析 | 第88-107页 |
·南京市产业集聚水平的趋势预测 | 第88-94页 |
·产业集聚指标预测 | 第88-92页 |
·产业集聚水平综合评价值预测 | 第92-94页 |
·南京市区域经济竞争力的趋势预测 | 第94-102页 |
·区域经济竞争力指标预测 | 第94-100页 |
·区域竞争力综合评价值预测 | 第100-102页 |
·南京市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互动趋势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102-105页 |
·南京市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整体发展趋势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102-104页 |
·南京市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各因子互动趋势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104-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六章 政策建议 | 第107-116页 |
·加强规划设计,突出产业集聚的特色 | 第107-108页 |
·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提高整体竞争力 | 第108-109页 |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机制 | 第109-110页 |
·产业集聚需要产业链整合升级,避免集聚的负面作用 | 第110-111页 |
·塑造产业集聚硬、软环境,提升南京市产业集聚的吸引力 | 第111-113页 |
·建立与完善经济、生态、文化和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 第113-116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6-118页 |
·论文总结 | 第116页 |
·研究展望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