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3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5-1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9-23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2.3 研究创新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第23-48页 |
2.1 环境管理会计综述 | 第23-39页 |
2.1.1 环境管理会计定义 | 第23-24页 |
2.1.2 环境管理会计区域性特征 | 第24-26页 |
2.1.3 中国环境管理会计研究述评 | 第26-39页 |
2.2 企业社会责任综述 | 第39-46页 |
2.2.1 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演变 | 第39-43页 |
2.2.2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与实践 | 第43-46页 |
2.3 章节小结 | 第46-48页 |
第三章 理论分析模型:城市化、企业社会责任与碳排放 | 第48-63页 |
3.1 碳排放与城市化进程:从产业集聚到新型城镇化 | 第48-52页 |
3.2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 | 第52-55页 |
3.3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 | 第55-59页 |
3.4 空间计量模型 | 第59-62页 |
3.5 章节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经济增长、企业社会责任与碳排放 | 第63-76页 |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63-66页 |
4.1.1 企业社会责任与碳排放 | 第64页 |
4.1.2 企业社会责任与低碳经济 | 第64-66页 |
4.2 计量模型 | 第66-67页 |
4.2.1 静态模型设定 | 第66页 |
4.2.2 动态模型设定 | 第66-67页 |
4.3 数据说明 | 第67-69页 |
4.3.1 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 | 第67-68页 |
4.3.2 其它变量说明 | 第68-69页 |
4.4 回归结果分析 | 第69-74页 |
4.5 章节小结 | 第74-76页 |
第五章 产业结构、企业社会责任与碳排放 | 第76-88页 |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76-78页 |
5.2 变量设定 | 第78-79页 |
5.2.1 碳排放量 | 第78-79页 |
5.2.2 企业社会责任 | 第79页 |
5.2.3 产业结构 | 第79页 |
5.3 模型设定 | 第79-80页 |
5.4 单位根检验 | 第80页 |
5.5 协整检验 | 第80-82页 |
5.6 因果检验 | 第82-83页 |
5.7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第83-85页 |
5.8 章节小结 | 第85-88页 |
第六章 产业集聚、企业社会责任与碳排放 | 第88-105页 |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88-92页 |
6.2 研究方法和样本 | 第92-96页 |
6.2.1 模型设计 | 第92-93页 |
6.2.2 被解释变量 | 第93-94页 |
6.2.3 其他变量 | 第94-95页 |
6.2.4 样本和数据 | 第95-96页 |
6.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96-104页 |
6.3.1 描述性统计 | 第96-101页 |
6.3.2 模型估计 | 第101-103页 |
6.3.3 稳健性检验 | 第103-104页 |
6.4 章节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七章 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生态机制设计 | 第105-121页 |
7.1 机制设计模型 | 第105-110页 |
7.2 生态机制设计的内涵 | 第110-113页 |
7.3 生态机制设计的内容 | 第113-120页 |
7.3.1 总量控制 | 第113-114页 |
7.3.2 流量分配 | 第114-115页 |
7.3.3 准入机制 | 第115-116页 |
7.3.4 产业结构 | 第116页 |
7.3.5 研发机制 | 第116-117页 |
7.3.6 人才结构 | 第117-118页 |
7.3.7 信息公开 | 第118-119页 |
7.3.8 市场管理 | 第119-120页 |
7.4 章节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21-124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121-123页 |
8.2 局限与展望 | 第123-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3页 |
科研成果 | 第133-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