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30页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 1.2 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 1.2.1 课堂讨论的理论研究 | 第15-21页 | 
| 1.2.2 课堂讨论的实证研究 | 第21-24页 | 
| 1.3 研究内容、思路、方法和假设 | 第24-30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 1.3.2 研究思路 | 第25页 | 
| 1.3.3 研究方法 | 第25-28页 | 
| 1.3.4 研究假设 | 第28-30页 | 
| 第2章 中学教师组织课堂讨论的有效性理论 | 第30-40页 | 
| 2.1 有效课堂讨论之内涵 | 第30-32页 | 
| 2.1.1 “有效” | 第30页 | 
| 2.1.2 “课堂讨论” | 第30-31页 | 
| 2.1.3 有效课堂讨论 | 第31-32页 | 
| 2.2 有效课堂讨论之特征 | 第32-35页 | 
| 2.2.1 有限性与无限性相统一 | 第32页 | 
| 2.2.2 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统一 | 第32-33页 | 
| 2.2.3 自主性与合作性相统一 | 第33页 | 
| 2.2.4 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统一 | 第33-34页 | 
| 2.2.5 内化性与外化性相统一 | 第34页 | 
| 2.2.6 失衡性与平衡性相统一 | 第34-35页 | 
| 2.3 有效课堂讨论之价值 | 第35-36页 | 
| 2.3.1 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实现教学相长 | 第35页 | 
| 2.3.2 创设活跃的教学系统,实现多元互动 | 第35-36页 | 
| 2.4 有效课堂讨论之理论基础 | 第36-40页 | 
| 2.4.1 活动课程理论 | 第36页 | 
| 2.4.2 合作学习理论 | 第36-37页 | 
| 2.4.3 教育交往理论 | 第37页 | 
| 2.4.4 对话理论 | 第37-38页 | 
| 2.4.5 建构主义理论 | 第38页 | 
| 2.4.6 发现学习理论 | 第38页 | 
| 2.4.7 多元智能理论 | 第38-39页 | 
| 2.4.8 群体动力理论 | 第39-40页 | 
| 第3章 中学教师组织课堂讨论的有效性现状及差异 | 第40-55页 | 
| 3.1 中学教师组织课堂讨论的有效性现状 | 第40-49页 | 
| 3.1.1 中学教师组织课堂讨论有效性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40-47页 | 
| 3.1.2 中学教师组织课堂讨论有效性现状观察结果与分析 | 第47-49页 | 
| 3.2 中学教师组织课堂讨论有效性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 第49-55页 | 
| 3.2.1 不同性别中学教师组织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 第50页 | 
| 3.2.2 不同年龄中学教师组织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 第50-51页 | 
| 3.2.3 不同工作年限中学教师组织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 第51-52页 | 
| 3.2.4 不同学历中学教师组织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 第52页 | 
| 3.2.5 不同职称中学教师组织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 第52-53页 | 
| 3.2.6 不同科目中学教师组织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 第53-55页 | 
| 第4章 中学教师组织课堂讨论有效性现状之原因 | 第55-61页 | 
| 4.1 主体方面的原因 | 第55-58页 | 
| 4.1.1 教师教学观念偏差 | 第55页 | 
| 4.1.2 教师理论知识匮乏 | 第55-56页 | 
| 4.1.3 教师教学能力欠缺 | 第56页 | 
| 4.1.4 教师教学反思缺乏 | 第56-57页 | 
| 4.1.5 教师教学效能感低下 | 第57页 | 
| 4.1.6 学生参与程度低 | 第57-58页 | 
| 4.1.7 师生、生生关系不平等、不融洽 | 第58页 | 
| 4.2 环境方面的原因 | 第58-61页 | 
| 4.2.1 课堂时空制约 | 第58-59页 | 
| 4.2.2 班级规模过大 | 第59页 | 
| 4.2.3 教学培训缺位 | 第59-60页 | 
| 4.2.4 教育评价功利化 | 第60-61页 | 
| 第5章 提升中学教师组织课堂讨论有效性之对策 | 第61-80页 | 
| 5.1 主体的努力 | 第61-75页 | 
| 5.1.1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 第61-62页 | 
| 5.1.2 提高课堂讨论的操作技能 | 第62-71页 | 
| 5.1.3 勤于反思 | 第71-72页 | 
| 5.1.4 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 | 第72-75页 | 
| 5.2 环境的改善 | 第75-80页 | 
| 5.2.1 缩小班级规模、拓展讨论时空 | 第75-76页 | 
| 5.2.2 教学培训的常规化、精细化 | 第76-78页 | 
| 5.2.3 改革教育评价体系 | 第78-80页 | 
| 结论 | 第80-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9页 | 
| 致谢 | 第89-90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0-91页 | 
| 附录B 中学教师教学(课堂讨论)调查问卷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