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1.2 泄洪雾化概述 | 第9-11页 |
1.2.1 泄洪雾化现象 | 第9-10页 |
1.2.2 泄洪雾化的危害与防护 | 第10-11页 |
1.3 泄洪雾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1 泄洪雾化主要雾源研究 | 第11-12页 |
1.3.2 泄洪雾化影响因素 | 第12页 |
1.4 天气分型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3-15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5.3 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2章 WRF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 | 第15-20页 |
2.1 WRF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概述 | 第15-16页 |
2.2 WRF模式的控制方程 | 第16-18页 |
2.3 WRF模式的物理参数化方案 | 第18-19页 |
2.4 WRF模式的运行步骤 | 第19页 |
2.5 小结 | 第19-20页 |
第3章 溧水河乌刹桥段一次雨雾的天气要素模拟研究 | 第20-29页 |
3.1 溧水河及此次雨雾概况 | 第20页 |
3.2 模拟区域和物理参数化方案设置 | 第20-21页 |
3.3 模拟结果 | 第21-28页 |
3.3.1 海平面气压场 | 第21-22页 |
3.3.2 风场 | 第22-24页 |
3.3.3 液态水含量 | 第24-26页 |
3.3.4 相对湿度及能见度 | 第26-28页 |
3.4 小结 | 第28-29页 |
第4章 二滩水电站泄洪期间天气要素模拟研究 | 第29-40页 |
4.1 二滩水电站概况 | 第29页 |
4.2 模拟区域和物理参数化方案设置 | 第29-30页 |
4.3 模拟结果 | 第30-39页 |
4.3.1 海平面气压场 | 第30-33页 |
4.3.2 风场 | 第33-35页 |
4.3.3 温度 | 第35-37页 |
4.3.4 相对湿度 | 第37-39页 |
4.4 小结 | 第39-40页 |
第5章 锦屏一级水电站泄洪期间天气要素模拟研究 | 第40-47页 |
5.1 锦屏一级水电站概况 | 第40页 |
5.2 模拟区域和物理参数化方案设置 | 第40-42页 |
5.3 模拟结果 | 第42-46页 |
5.3.1 海平面气压场 | 第42-43页 |
5.3.2 风场 | 第43-44页 |
5.3.3 温度 | 第44-45页 |
5.3.4 相对湿度 | 第45-46页 |
5.4 小结 | 第46-47页 |
第6章 天气分型研究 | 第47-71页 |
6.1 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 | 第47页 |
6.2 数量型数据离散化 | 第47-48页 |
6.3 溧水河乌刹桥段一次雨雾的天气分型研究 | 第48-56页 |
6.3.1 天气要素数据统计 | 第48-50页 |
6.3.2 天气要素数据的离散化 | 第50-52页 |
6.3.3 促进雾发生时间段天气要素集的支持度 | 第52-53页 |
6.3.4 促进雾消散时间段天气要素集的支持度 | 第53-54页 |
6.3.5 各时间段的天气要素分型 | 第54-55页 |
6.3.6 局地气象场天气要素分型模型 | 第55-56页 |
6.4 二滩水电站泄洪雾化的天气分型研究 | 第56-64页 |
6.4.1 天气要素数据统计 | 第56-58页 |
6.4.2 天气要素数据的离散化 | 第58-61页 |
6.4.3 第一天泄洪时间段的天气要素集支持度 | 第61-62页 |
6.4.4 第二天泄洪时间段的天气要素集支持度 | 第62-63页 |
6.4.5 各时间段的天气要素特征 | 第63-64页 |
6.4.6 天气型归类及泄洪时间优选 | 第64页 |
6.5 锦屏一级水电站泄洪雾化的天气分型研究 | 第64-69页 |
6.5.1 天气要素数据统计 | 第64-65页 |
6.5.2 天气要素数据的离散化 | 第65-67页 |
6.5.3 第一个泄洪时间段的天气要素集的支持度 | 第67页 |
6.5.4 第二个泄洪时间段的天气要素集的支持度计算与分析 | 第67-68页 |
6.5.5 各时间段的天气要素特征 | 第68-69页 |
6.5.6 天气型归类及泄洪时间优选 | 第69页 |
6.6 小结 | 第69-71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2页 |
7.1 结论 | 第71页 |
7.2 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