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排水工程(沟渠工程、下水道工程)论文

基于海绵城市视角下的中国传统理水技艺研究

摘要第9-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符号说明第12-13页
1 绪论第13-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9页
        1.1.1 国外海绵城市的发展现状第14-15页
        1.1.2 国内海绵城市的研究现状第15-16页
        1.1.3 传统理水的研究现状第16-19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9-20页
        1.2.1 研究目的第19页
        1.2.2 研究意义第19-20页
    1.3 研究方法第20-22页
        1.3.1 文献综合法第20-21页
        1.3.2 实地考察法第21页
        1.3.3 实例分析法第21-22页
2 海绵城市及其理水目标第22-25页
    2.1 海绵城市概述及发展历程第22-23页
        2.1.1 海绵城市第22页
        2.1.2 海绵城市发展历程第22-23页
    2.2 海绵城市的理水目标第23页
    2.3 海绵城市理水高技术发展现状第23-25页
3 中国传统理水理念技艺的发展历程第25-31页
    3.1 传统理水理念的发展历程第25-26页
    3.2 传统理水类型第26-28页
    3.3 传统理水手法技艺的发展历程第28-31页
4 传统理水技艺与海绵城市的契合度第31-39页
    4.1 传统聚落的理水技艺与理念——基于宏村的分析第31-34页
        4.1.1 宏村聚落的基本概况第31-32页
        4.1.2 宏村理水技艺理念与海绵城市的相关性第32-34页
    4.2 传统园林的理水技艺与理念——基于苏州园林的分析第34-36页
        4.2.1 苏州园林概述第34-35页
        4.2.2 苏州园林理水技艺与海绵城市的相关性第35-36页
    4.3 古代城市建设理水技艺理念——基于福寿沟的分析第36-39页
        4.3.1 福寿沟概述第36-37页
        4.3.2 福寿沟的理水技艺与海绵城市的相关性第37-39页
5 海绵城市目标下传统理水技艺的时代差异性第39-42页
    5.1 聚落总体空间形态的差异第39-40页
    5.2 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第40页
    5.3 科学技术的发展第40-42页
6 海绵城市理念下中国传统理水技艺的传承与创新第42-51页
    6.1 传承传统理水技艺中的“渗”“蓄”“净”第42-43页
        6.1.1 变“流”为“渗”第42页
        6.1.2 变“排”为“蓄”第42-43页
        6.1.3 变“污”为“净”第43页
    6.2 传统理念的创新发展第43-45页
        6.2.1 制度创新第43页
        6.2.2 设计创新第43-44页
        6.2.3 模式创新第44-45页
    6.3 对传统理水理念的传承与发展——以衢州鹿鸣公园为例第45-51页
        6.3.1 项目概述第45-46页
        6.3.2 场地设计中的继承和创新第46-50页
        6.3.3 建设成效第50-51页
结语第51-53页
附录: 图片来源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59页
致谢第59-6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第61-63页
学位论文评阋及答辩情况表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N330柴油机曲轴关键制造工艺分析与研究
下一篇: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对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以五大国有控股银行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