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机器人技术论文--机器人论文

煤矿巡检机器人机械手的设计与分析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绪论第14-17页
    1.1 背景意义第14页
    1.2 研究的国内外现状第14-15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页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第15-16页
        1.3.1 课题来源第15页
        1.3.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第15-16页
    1.4 本章小结第16-17页
2.巡检机器人整体机械系统设计第17-29页
    2.1 引言第17页
    2.2 设计要求第17-18页
    2.3 机器人底盘设计第18-22页
        2.3.1 履带结构设计、选型第18-19页
        2.3.2 驱动轮、支撑轮结构设计第19-21页
        2.3.3 底盘箱体结构设计第21-22页
    2.4 机械手结构设计第22-24页
        2.4.1 末端执行器结构设计第22-23页
        2.4.2 大臂的结构设计第23-24页
        2.4.3 小臂的结构设计第24页
    2.5 电机、电源计算、选型第24-28页
        2.5.1 移动机构电机计算、选型第24-27页
        2.5.2 机械臂电机计算、选型第27页
        2.5.3 电源选型第27-28页
    2.6 本章小结第28-29页
3.机械手运动学分析第29-43页
    3.1 引言第29页
    3.2 运动学的数学基础第29-31页
        3.2.1 齐次坐标第29页
        3.2.2 齐次坐标变换矩阵第29-31页
    3.3 正运动学方程求解第31-34页
        3.3.1 机械手D-H法第31页
        3.3.2 机械手连杆齐次变换矩阵第31-32页
        3.3.3 研究机械手的正运动学第32-34页
    3.4 机械手逆运动学分析第34-38页
        3.4.1 逆运动学分析的可解性第34页
        3.4.2 求解逆运动学第34-38页
    3.5 运动学仿真第38-40页
        3.5.1 建立仿真模型第38-39页
        3.5.2 机械手运动学仿真第39-40页
    3.6 工作空间的分析第40-42页
        3.6.1 工作空间确定方法第40-41页
        3.6.2 工作空间仿真第41-42页
    3.7 本章小结第42-43页
4.机械手动力学分析第43-56页
    4.1 引言第43页
    4.2 动力学分析方法第43-44页
        4.2.1 牛顿—欧拉方程法简介第43页
        4.2.2 拉格朗日方程法简介第43-44页
    4.3 动力学方程推导第44-46页
        4.3.1 连杆速度求解第44-45页
        4.3.2 计算机械手系统动能第45页
        4.3.3 计算机械手系统势能第45-46页
        4.3.4 机械手系统拉格朗日方程第46页
    4.4 机械手动力学仿真第46-51页
        4.4.1 ADAMS软件简介第46-47页
        4.4.2 机械手三维建模、导入第47页
        4.4.3 设置模型参数第47-49页
        4.4.4 动力学仿真分析第49-51页
    4.5 机械手动力学联合仿真第51-55页
        4.5.1 定义联合仿真状态变量第51-52页
        4.5.2 导出模型控制参数第52页
        4.5.3 联合仿真第52-53页
        4.5.4 联合仿真结果分析第53-55页
    4.6 本章小结第55-56页
5.机器人关键部件静力学分析及整机实验第56-67页
    5.1 引言第56页
    5.2 有限元法简介第56-57页
        5.2.1 有限元法目的、思路第56页
        5.2.2 ANSYS软件介绍第56-57页
    5.3 小臂静力学分析第57-59页
        5.3.1 小臂网格划分第57页
        5.3.2 小臂工况、载荷及边界条件第57-58页
        5.3.3 小臂应力与变形求解第58-59页
    5.4 大臂静力学分析第59-61页
        5.4.1 大臂载荷分析第59-60页
        5.4.2 大臂应力云图和变形云图第60-61页
    5.5 模态分析第61-63页
        5.5.1 小臂的模态分析第61-62页
        5.5.2 大臂的模态分析第62-63页
    5.6 样机实验第63-66页
    5.7 本章小结第66-67页
6.总结与展望第67-69页
    6.1 全文总结第67-68页
    6.2 不足及展望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个人简介第73-7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其他研究成果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豆GmBIN2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下一篇: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玉米喷灌水肥耦合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