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1-17页 |
1.1 植物蛋白激酶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1.1 植物蛋白激酶 | 第11页 |
1.1.2 植物蛋白激酶的分类 | 第11页 |
1.1.3 植物蛋白激酶的生理功能 | 第11-13页 |
1.2 植物糖原合成激酶(GSK3)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2.1 GSK3的类型 | 第13-14页 |
1.2.2 植物GSK3激酶的生物学功能 | 第14-16页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6页 |
1.4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32页 |
2.1 实验材料和主要试剂 | 第17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17页 |
2.1.2 菌种及载体 | 第17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1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7-32页 |
2.2.1 大豆GmBIN2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17-18页 |
2.2.2 大豆GmBIN2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18-19页 |
2.2.3 大豆GmBIN2基因的克隆 | 第19-22页 |
2.2.4 大豆GmBIN2基因的表达载体构建 | 第22-24页 |
2.2.5 Western Blotting检测GmBIN2基因的蛋白表达 | 第24-25页 |
2.2.6 拟南芥转化及转基因拟南芥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 第25-27页 |
2.2.7 转基因拟南芥的逆境胁迫处理 | 第27-28页 |
2.2.8 发根农杆菌介导的大豆遗传转化 | 第28-30页 |
2.2.9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大豆遗传转化 | 第30-3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50页 |
3.1 大豆GmBIN2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2-34页 |
3.1.1 GmBIN2基因编码蛋白的结构域分析 | 第32页 |
3.1.2 GmBIN2基因编码产物的三级结构预测 | 第32-33页 |
3.1.3 GmBIN2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 第33页 |
3.1.4 GmBIN2亲缘较近蛋白序列比对 | 第33-34页 |
3.2 大豆GmBIN2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第34-35页 |
3.2.1 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 第34页 |
3.2.2 胁迫诱导表达分析 | 第34-35页 |
3.3 大豆GmBIN2基因的克隆 | 第35-36页 |
3.3.1 大豆种子总RNA的提取 | 第35页 |
3.3.2 GmBIN2基因的克隆 | 第35-36页 |
3.4 大豆GmBIN2基因的表达载体构建 | 第36-37页 |
3.4.1 连接表达载体并转化大肠杆菌 | 第36页 |
3.4.2 重组载体转化发根农杆菌 | 第36-37页 |
3.4.3 重组载体转化根癌农杆菌 | 第37页 |
3.5 GmBIN2基因的蛋白表达 | 第37-38页 |
3.6 转基因拟南芥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 第38-40页 |
3.6.1 转基因拟南芥的抗性筛选 | 第38页 |
3.6.2 转基因拟南芥的PCR检测 | 第38-39页 |
3.6.3 转基因拟南芥的RT-PCR检测 | 第39页 |
3.6.4 转基因拟南芥的qRT-PCR检测 | 第39-40页 |
3.7 转基因拟南芥的抗逆性分析 | 第40-43页 |
3.7.1 转基因拟南芥在盐胁迫下表型分析 | 第40-41页 |
3.7.2 转基因拟南芥在干旱胁迫下表型分析 | 第41-42页 |
3.7.3 转基因拟南芥在盐胁迫下细胞内离子含量变化 | 第42-43页 |
3.7.4 转基因拟南芥在盐胁迫下逆境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 第43页 |
3.8 大豆毛状根的抗逆性分析 | 第43-47页 |
3.8.1 发根农杆菌介导的大豆遗传转化 | 第43-44页 |
3.8.2 转基因根毛的检测 | 第44-45页 |
3.8.3 转基因根毛在盐和干旱处理下的表型变化 | 第45-46页 |
3.8.4 转基因根毛在盐和干旱处理下的生理指标变化 | 第46-47页 |
3.9 大豆遗传转化 | 第47-50页 |
3.9.1 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大豆子叶节 | 第47-48页 |
3.9.2 转基因大豆的检测 | 第48-49页 |
3.9.3 转基因大豆植株的抗旱性检测 | 第49-50页 |
4 讨论 | 第50-52页 |
4.1 通过发根农杆菌转化研究抗逆基因的可行性 | 第50页 |
4.2 GmBIN2基因参与大豆对盐和干旱的抗性响应 | 第50-52页 |
5 结论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