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7-16页 |
1.1 引言 | 第7-8页 |
1.2 综合管廊发展与特点 | 第8-11页 |
1.2.1 综合管廊发展 | 第9-10页 |
1.2.2 综合管廊特点 | 第10-11页 |
1.3 地下综合管廊的抗震研究 | 第11-14页 |
1.3.1 地下综合管廊震害研究 | 第11-12页 |
1.3.2 地下综合管廊抗震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3 地下综合管廊抗震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4-16页 |
2 综合管廊抗震易损性分析的关键问题研究 | 第16-43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有限元基本理论及ANSYS有限元简介 | 第16-19页 |
2.2.1 有限单元法的计算原理 | 第16-18页 |
2.2.2 ANSYS有限元简介 | 第18-19页 |
2.3 材料本构 | 第19-26页 |
2.3.1 土体本构 | 第19-21页 |
2.3.2 混凝土本构 | 第21-25页 |
2.3.3 钢筋混凝土材料的等效处理 | 第25-26页 |
2.4 边界条件及地震动输入 | 第26-41页 |
2.4.1 人工边界的简介 | 第26-27页 |
2.4.2 黏弹性人工边界的实现 | 第27-29页 |
2.4.3 地震动的输入 | 第29-35页 |
2.4.5 算例 | 第35-41页 |
2.5 土体与结构之间接触的模拟 | 第41-4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3 综合管廊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3-50页 |
3.1 引言 | 第43页 |
3.2 材料本构及参数确定 | 第43-44页 |
3.2.1 土体本构及参数 | 第43页 |
3.2.2 混凝土本构及参数 | 第43-44页 |
3.3 模型概况 | 第44-45页 |
3.4 边界条件及场地范围的确定 | 第45页 |
3.5 接触设置 | 第45-46页 |
3.6 网格划分 | 第46-47页 |
3.7 地震动的选取及输入 | 第47-49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4 基于增量动力分析(IDA)的综合管廊的易损性分析 | 第50-67页 |
4.1 前言 | 第50页 |
4.2 增量动力时程分析 | 第50-51页 |
4.3 综合管廊模态分析 | 第51-54页 |
4.3.1 管廊模态分析 | 第51-53页 |
4.3.2 阻尼的确定 | 第53-54页 |
4.4 综合管廊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 第54-57页 |
4.5 综合管廊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57-65页 |
4.5.1 结构损伤状态及性能水平定义 | 第57-59页 |
4.5.2 概率地震需求分析 | 第59-62页 |
4.5.3 易损性曲线的形成 | 第62-6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67-68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附录 A 原始地震动加速度时程 | 第72-77页 |
附录 B 原始地震动反应谱曲线 | 第77-80页 |
附录 C 地震波作用下重要节点位移响应 | 第80-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