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固体结构集热蓄能过程分析及其传热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3页 |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17页 |
·课题背景 | 第15-16页 |
·课题意义 | 第16-17页 |
·融雪化冰技术的应用意义和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固体结构集热过程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 第22-27页 |
·地下蓄能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 第27-30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30-33页 |
第2章 固体结构辐射集热单过程传热分析 | 第33-51页 |
·固体结构集热模型建立和传热分析 | 第33-36页 |
·固体结构集热系统模型建立 | 第33-34页 |
·控制方程 | 第34-35页 |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 第35-36页 |
·固体结构集热模型数值模拟 | 第36-40页 |
·区域离散 | 第36-37页 |
·控制方程离散 | 第37-38页 |
·边界条件离散 | 第38-39页 |
·模拟计算流程 | 第39-40页 |
·模型验证 | 第40页 |
·固体结构集热模型模拟结果分析 | 第40-50页 |
·循环流体流速作用规律 | 第41-42页 |
·固体结构埋管管径影响 | 第42-43页 |
·固体结构埋管管间距影响 | 第43-45页 |
·固体集热表面影响特性 | 第45-46页 |
·环境风速影响 | 第46-47页 |
·浮云影响瞬态特性 | 第47-48页 |
·环境气温影响 | 第48-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3章 模拟固体结构太阳热吸收特性实验研究 | 第51-75页 |
·室外实验研究 | 第51-57页 |
·室外实验装置及方法 | 第51-52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2-57页 |
·室内实验研究 | 第57-73页 |
·室内实验装置及方法 | 第57-59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9-73页 |
·仿真计算及验证 | 第73-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4章 集热蓄能双过程模块建立与分析 | 第75-89页 |
·太阳能瞬时辐射模块 | 第75-78页 |
·太阳能瞬时辐射强度计算 | 第75页 |
·太阳能辐射强度模块建立 | 第75-76页 |
·太阳能辐射强度分析和比较 | 第76-78页 |
·固体结构集热器模块 | 第78-81页 |
·固体结构集热器传热计算分析 | 第78-79页 |
·固体结构集热器模块 | 第79-80页 |
·固体结构集热器传热计算结果分析 | 第80-81页 |
·蓄热水箱模块 | 第81-83页 |
·蓄热水箱传热计算分析 | 第81-82页 |
·蓄热水箱模块建立 | 第82-83页 |
·蓄热水箱子系统计算结果分析 | 第83页 |
·地下换热器模块 | 第83-87页 |
·地下换热器传热计算分析 | 第83-84页 |
·地下换热器模块建立 | 第84-85页 |
·地下换热器子模块计算结果分析 | 第85-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5章 固体结构集热蓄能双过程分析与控制研究 | 第89-99页 |
·双过程复合系统概述 | 第89-90页 |
·双过程复合系统模块参数设定 | 第90-91页 |
·双过程复合系统控制形式对运行性能影响 | 第91-98页 |
·不同蓄能控制方法的比较 | 第92-94页 |
·不同温差设定时蓄能过程性能比较 | 第94-96页 |
·不同固体结构集热器控制方法比较 | 第96-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6章 固体结构集热蓄能融雪化冰能量平衡性分析 | 第99-109页 |
·融雪化冰简易模块构建 | 第99-104页 |
·融雪化冰模块传热分析 | 第99-100页 |
·融雪化冰简易模块建立 | 第100-102页 |
·融雪化冰简易模块计算分析 | 第102-104页 |
·集热蓄能融雪化冰全过程模拟参数设定 | 第104-105页 |
·定集热条件下雪量变化时能量平衡分析 | 第105-106页 |
·一年能量平衡分析 | 第105-106页 |
·逐年能量平衡分析 | 第106页 |
·定雪量下少浮云季节和多浮云季节能量平衡关系 | 第106-108页 |
·一年能量平衡分析 | 第107页 |
·逐年能量平衡分析 | 第107-108页 |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9-115页 |
·总结 | 第109-112页 |
·创新点 | 第112页 |
·展望 | 第112-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5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25-127页 |
后记和致谢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