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2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5-17页 |
1.1.1 水-能源-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性资源 | 第15页 |
1.1.2 水-能源-粮食安全是当前世界安全问题的研究热点 | 第15-16页 |
1.1.3 水-能源-粮食安全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关注重点 | 第16页 |
1.1.4 粮食安全在我国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 | 第16-17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2.1 从水-能源-粮食的综合角度开展了粮食安全保障研究 | 第17页 |
1.2.2 从粮食安全角度探索了水-能源-粮食之间的关系 | 第17-18页 |
1.2.3 为区域粮食安全提供新的判断依据与部门合作方案 | 第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 第18-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1 定性分析法 | 第19页 |
1.4.2 层次分析法 | 第19页 |
1.4.3 空间分析法 | 第19-20页 |
1.4.4 指数分析法 | 第20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6 .研究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粮食安全与水-能源-粮食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 | 第22-29页 |
2.1 粮食安全的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2.1.1 粮食安全理论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2.1.2 粮食安全研究方法与预测进展 | 第23页 |
2.2 能源利用对粮食安全影响的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2.3 水资源利用对粮食安全影响的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2.4 水-能源-粮食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 | 第25-28页 |
2.4.1 水-能源-粮食关系的概念与内涵的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2.4.2 水-能源-粮食关系定性分析的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2.4.3 水-能源-粮食关系定量分析的研究进展 | 第27-28页 |
2.5 研究进展分析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基于水-能源-粮食关联性的粮食安全理论框架 | 第29-37页 |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9-31页 |
3.1.1 关联性概念(Relevance) | 第29页 |
3.1.2 水-能源-粮食的关系概念(Nexus) | 第29-30页 |
3.1.3 粮食安全的概念 | 第30-31页 |
3.2 基于水-能源-粮食关联性的粮食安全理论框架的构建 | 第31-36页 |
3.2.1 理论架构的依据 | 第31页 |
3.2.2 理论架构的提出背景 | 第31-32页 |
3.2.3 理论架构的层次 | 第32页 |
3.2.4 理论架构的内涵 | 第32-33页 |
3.2.5 理论架构的结构 | 第33-36页 |
3.3 章节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基于水-能源-粮食关联性的要素时空分析 | 第37-61页 |
4.1 水-能源-粮食相关要素的基本特征解析 | 第37-40页 |
4.1.1 粮食安全的基本特征 | 第37-38页 |
4.1.2 水资源特征分析 | 第38-39页 |
4.1.3 能源的特征分析 | 第39-40页 |
4.2 水-能源-粮食相关要素的时间变化分析 | 第40-49页 |
4.2.1 粮食要素的时间变化分析 | 第40-42页 |
4.2.2 水资源要素的时间变化分析 | 第42-44页 |
4.2.3 农业能源要素的时间变化分析 | 第44-49页 |
4.3 水-能源-粮食相关要素的空间格局演变分析 | 第49-55页 |
4.3.1 空间分析方法 | 第49-50页 |
4.3.2 空间分析的数据来源 | 第50页 |
4.3.3 标准椭圆重心偏移分析 | 第50-51页 |
4.3.4 标准椭圆参数分析 | 第51-55页 |
4.4 水-能源-粮食相关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 第55-59页 |
4.4.1 粮食要素中经济因素分析 | 第55-57页 |
4.4.2 水资源投入的因素分析 | 第57-59页 |
4.4.3 农业能源投入的因素分析 | 第59页 |
4.5 章节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基于水-能源-粮食关联性的粮食安全TOPSIS分析模型 | 第61-73页 |
5.1 分析方法选择 | 第61页 |
5.2 分析方法阐述 | 第61-63页 |
5.2.1 Topsis方法 | 第61-62页 |
5.2.2 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 | 第62-63页 |
5.2.3 层次分析法 | 第63页 |
5.3 指标体系 | 第63-69页 |
5.3.1 指标设计原则 | 第63-64页 |
5.3.2 指标体系构建 | 第64页 |
5.3.3 粮食生产保障系统 | 第64-65页 |
5.3.4 水资源投入系统 | 第65-67页 |
5.3.5 能源投入系统 | 第67-68页 |
5.3.6 综合要素保障系统 | 第68-69页 |
5.4 分析模型的构建与运算流程 | 第69-71页 |
5.4.1 分析模型的构建 | 第69页 |
5.4.2 Visio流程图方法 | 第69页 |
5.4.3 模型常用功能符号 | 第69-70页 |
5.4.4 可视化表达 | 第70-71页 |
5.5 章节小结 | 第71-73页 |
第六章 基于水-能源-粮食关联性的粮食安全保障指数分析 | 第73-146页 |
6.1 分析概述 | 第73页 |
6.1.1 分析方法 | 第73页 |
6.1.2 数据来源与选择 | 第73页 |
6.2 粮食生产保障系统分析 | 第73-89页 |
6.2.1 原始数据获取 | 第73页 |
6.2.2 指标数据运算 | 第73页 |
6.2.3 粮食生产保障性指标分析 | 第73-83页 |
6.2.4 基于Topsis的粮食生产保障系统研究 | 第83-87页 |
6.2.5 粮食生产保障系统排名结果 | 第87-89页 |
6.3 水资源投入系统分析 | 第89-105页 |
6.3.1 相关数据获取 | 第89页 |
6.3.2 指标数据运算 | 第89-90页 |
6.3.3 水资源投入类单指标分析 | 第90-99页 |
6.3.4 基于Topsis的水资源投入系统研究 | 第99-103页 |
6.3.5 水资源投入系统排名结果 | 第103-105页 |
6.4 农业能源投入系统分析 | 第105-121页 |
6.4.1 原始数据获取 | 第105页 |
6.4.2 指标数据运算 | 第105-106页 |
6.4.3 农业能源投入类单指标分析 | 第106-115页 |
6.4.4 基于Topsis的农业能源投入系统研究 | 第115-119页 |
6.4.5 农业能源投入系统排名结果 | 第119-121页 |
6.5 综合要素保障系统分析 | 第121-138页 |
6.5.1 原始数据获取 | 第121页 |
6.5.2 指标数据运算 | 第121-122页 |
6.5.3 综合要素保障类指标分析 | 第122-131页 |
6.5.4 基于Topsis的综合要素保障系统研究 | 第131-135页 |
6.5.5 综合要素保障系统排名结果 | 第135-138页 |
6.6 基于水-能源-粮食关联性的区域粮食安全分析 | 第138-144页 |
6.6.1 指标标准化处理 | 第138-139页 |
6.6.2 二次权重获取 | 第139-140页 |
6.6.3 基于水-能源-粮食关联性的粮食安全分析结果 | 第140-141页 |
6.6.4 基于水-能源-粮食关联性的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排名 | 第141-144页 |
6.7 章节小结 | 第144-146页 |
第七章 基于水-能源-粮食关联性的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区域划分 | 第146-159页 |
7.1 区域划分的基础 | 第146-150页 |
7.1.1 区域类型特征描述 | 第146-147页 |
7.1.2 类型区划的原则 | 第147-149页 |
7.1.3 类型区划的意义 | 第149-150页 |
7.2 基于水-能源-粮食关联性的区域划分 | 第150-152页 |
7.2.1 第一层与第二层区域划分 | 第150-151页 |
7.2.2 第三层与第四层区域划分 | 第151-152页 |
7.3 高水平保障区 | 第152-155页 |
7.3.1 高水平均衡区 | 第152-153页 |
7.3.2 单一功能不足型高水平区 | 第153-154页 |
7.3.3 双重功能不足型高水平区 | 第154-155页 |
7.3.4 多重功能不足型高水平区 | 第155页 |
7.4 中等水平保障区 | 第155-157页 |
7.4.1 双重功能不足型中等水平区 | 第155-156页 |
7.4.2 多重功能不足型中等水平区 | 第156-157页 |
7.5 低水平保障区 | 第157页 |
7.6 章节小结 | 第157-159页 |
第八章 基于水-能源-粮食关联性的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与保障方案 | 第159-169页 |
8.1 面临的挑战 | 第159-160页 |
8.1.1 水-能源-粮食要素的空间分布不匹配 | 第159页 |
8.1.2 水-能源-粮食的保障能力与人口分布不协同 | 第159页 |
8.1.3 水-能源-粮食的保障能力与技术聚集不协同 | 第159-160页 |
8.1.4 水-能源-粮食相关部门管理不协同 | 第160页 |
8.1.5 水-能源-粮食的保障能力与政策扶持、工程设施不协同 | 第160页 |
8.2 基于水-能源-粮食关联性的保障方案 | 第160-168页 |
8.2.1 水-能源-粮食资源管理部门的政策耦合方案 | 第160-161页 |
8.2.2 水-能源-粮食管理部门的合作方案 | 第161-162页 |
8.2.3 水-能源-粮食的区域协同战略方案 | 第162-163页 |
8.2.4 水-能源-粮食管理部门的农业发展方案——主导产业选择方案 | 第163-165页 |
8.2.5 水-能源-粮食管理部门的农业发展方案——产业融合方案 | 第165-168页 |
8.3 章节小结 | 第168-169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9-171页 |
9.1 结论 | 第169-170页 |
9.2 展望 | 第170-171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179页 |
致谢 | 第179-181页 |
作者简历 | 第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