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流量发生器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1-12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2-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现状 | 第17-18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流量发生器的总体设计 | 第20-30页 |
2.1 设计需求 | 第20页 |
2.1.1 功能需求 | 第20页 |
2.1.2 性能需求 | 第20页 |
2.2 流量发生器设计的基础知识 | 第20-25页 |
2.2.1 开发语言及第三方开源框架 | 第20-22页 |
2.2.2 TTE网络及时间调度转发表 | 第22-25页 |
2.3 流量发生器软件架构设计 | 第25-28页 |
2.3.1 常用软件架构模式 | 第25-27页 |
2.3.2 流量发生器的设计结构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网络流量模型 | 第30-50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网络流量特性及相关度量参数 | 第30-36页 |
3.2.1 自相似性 | 第30-31页 |
3.2.2 多重分形性质 | 第31-33页 |
3.2.3 流量特性估计方法 | 第33-36页 |
3.3 传统流量模型 | 第36-39页 |
3.3.1 泊松模型 | 第36页 |
3.3.2 马尔科夫模型 | 第36-37页 |
3.3.3 回归模型 | 第37-38页 |
3.3.4 传统流量模型的特点 | 第38-39页 |
3.4 自相似流量模型 | 第39-48页 |
3.4.1 ON/OFF模型 | 第39-43页 |
3.4.2 分形布朗运动模型 | 第43-44页 |
3.4.3 分形差分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 | 第44-45页 |
3.4.4 基于小波的模型 | 第45-48页 |
3.5 网络流量模型的新发展 | 第48-4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流量发生器的具体实现 | 第50-74页 |
4.1 引言 | 第50页 |
4.2 流量发生器模块设计 | 第50-51页 |
4.3 交互界面 | 第51-54页 |
4.4 交换单元软件仿真平台流量生成 | 第54-71页 |
4.4.1 帧间隔及帧格式分析 | 第54-55页 |
4.4.2 固定间隔模型的帧间隔生成 | 第55-58页 |
4.4.3 泊松模型的帧间隔生成 | 第58-62页 |
4.4.4 ON/OFF模型参数优化及帧间隔生成 | 第62-68页 |
4.4.5 组帧及激励源生成 | 第68-71页 |
4.5 TTE网络流量生成 | 第71-7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五章 基于流量发生器的测试应用 | 第74-86页 |
5.1 交换单元软件仿真平台测试 | 第74-82页 |
5.1.1 交换仿真平台搭建 | 第74页 |
5.1.2 交换仿真平台性能测试 | 第74-79页 |
5.1.3 基于泊松流和ON/OFF流的测试 | 第79-82页 |
5.2 交换机TT平面仿真测试 | 第82-86页 |
5.2.1 测试环境 | 第82页 |
5.2.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82-8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作者简介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