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关键词阐释 | 第10-12页 |
1.2.1 抑郁症报道 | 第10-11页 |
1.2.2 健康传播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8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21页 |
1.4.1 研究问题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2 抑郁症议题的网络报道研究设计 | 第21-32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1.1 框架理论 | 第21-23页 |
2.1.2 健康传播生态模型 | 第23-24页 |
2.2 研究样本选择 | 第24-26页 |
2.2.1 网络媒体选择——新浪网 | 第24页 |
2.2.2 报道内容选择——四个重要年份的报道内容 | 第24-26页 |
2.3 研究类目建构 | 第26-30页 |
2.3.1 高层次结构类目建构 | 第26-28页 |
2.3.2 中层次结构类目建构 | 第28-29页 |
2.3.3 低层次结构类目建构 | 第29-30页 |
2.4 研究内容编码 | 第30-32页 |
2.4.1 报道内容编码表 | 第30-31页 |
2.4.2 编码员信度检验 | 第31-32页 |
3 抑郁症议题的网络报道内容实证分析 | 第32-59页 |
3.1 网络报道的高层次结构内容分析 | 第32-39页 |
3.1.1 报道主题:主题单一失衡侧重个案报道 | 第32-33页 |
3.1.2 报道类型:专访特写类新闻呈现增长趋势 | 第33-34页 |
3.1.3 呈现方式:丰富立体的呈现方式提升传播力 | 第34-36页 |
3.1.4 新闻来源:传统媒体单位占据新闻来源主流 | 第36-39页 |
3.2 网络报道的中层次结构内容分析 | 第39-45页 |
3.2.1 报道篇幅:报道主题影响篇幅长短 | 第39-40页 |
3.2.2 消息来源:多数来源于官方且患者失语 | 第40-42页 |
3.2.3 框架形式:疾病困境与道德救助框架共鸣 | 第42-45页 |
3.2.4 报道完整度:强调事件的核心情节忽略因果关系 | 第45页 |
3.3 网络报道的低层次结构内容分析 | 第45-52页 |
3.3.1 关键词分析:不同年份关键词呈现显著性差异 | 第46-49页 |
3.3.2 人物身份标签:着重突出人物光鲜特殊的身份 | 第49-50页 |
3.3.3 人物涉及行为:行为呈现“肇事”或“受难”特征 | 第50-51页 |
3.3.4 报道倾向性:由偏向中立趋于情感态度明显化 | 第51-52页 |
3.4 抑郁症议题的网络报道状况综述 | 第52-59页 |
3.4.1 网络报道内容的总体特征分析 | 第52-53页 |
3.4.2 网络报道内容的发展特征分析 | 第53-59页 |
4 抑郁症网络报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59-69页 |
4.1 抑郁症网络报道存在的问题 | 第59-65页 |
4.1.1 总体:议题健康传播处于边缘飞沫化态势 | 第59-60页 |
4.1.2 高层次:报道主题形式同质化且缺乏科学性 | 第60-62页 |
4.1.3 中层次:框架不平衡且故事性框架使用失当 | 第62-64页 |
4.1.4 低层次:报道倾向和文本呈现负面污名化 | 第64-65页 |
4.2 抑郁症网络报道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65-69页 |
4.2.1 社会缺乏对议题的正确认知度 | 第65-66页 |
4.2.2 媒介专业主义与权力机制的矛盾冲突 | 第66页 |
4.2.3 传播者欠缺专业知识和人性关怀 | 第66-67页 |
4.2.4 网络媒体新闻价值选择标准的制约 | 第67-69页 |
5 优化抑郁症网络报道的对策建议 | 第69-82页 |
5.1 唤起受众的健康诉求 | 第69-73页 |
5.1.1 合理控制有效健康信息流量 | 第70页 |
5.1.2 提高恐惧诉求中效能信息比例 | 第70-71页 |
5.1.3 发挥正面意见领袖引导作用 | 第71-73页 |
5.2 提升网络媒体的传播能力 | 第73-78页 |
5.2.1 培养专家型健康传播主体 | 第73-75页 |
5.2.2 丰富正面报道主题 | 第75-76页 |
5.2.3 多元化平衡报道框架 | 第76-77页 |
5.2.4 可视化提升报道表现力 | 第77-78页 |
5.2.5 个性化推荐升级传播技术 | 第78页 |
5.3 促进社会参与程度 | 第78-82页 |
5.3.1 宣传相关政策树立效仿典范 | 第79-80页 |
5.3.2 加强与专业组织合作提升科学性 | 第80页 |
5.3.3 促进完善社会情感支持系统 | 第80-82页 |
结论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附录 | 第89-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96-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