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0页 |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 第13-15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3-15页 |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制动热衰退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5-25页 |
·制动器摩擦表面温度、摩擦副温度场及其热衰退研究综述 | 第17-23页 |
·有关汽车抗热衰退性能研究综述 | 第23-25页 |
·汽车制动热衰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25-27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发展趋势 | 第26-27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7-30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第2章 制动器三维热-机耦合瞬态温度场及制动副摩擦系数温度特性 | 第30-41页 |
·引言 | 第30-31页 |
·摩擦表面温度、摩擦副摩擦系数及其温度特性 | 第31-32页 |
·制动器的热-机耦合数学模型 | 第32-35页 |
·瞬态温度场控制方程 | 第33-34页 |
·热弹性运动微分方程 | 第34-35页 |
·制动器三维热-机耦合温度场有限元分析 | 第35-38页 |
·前处理 | 第35-36页 |
·制动器热-机耦合有限元模型及摩擦系数温度特性验证 | 第36-38页 |
·制动器耦合系统的热衰退摩擦性能分析 | 第38-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循环制动时的汽车制动抗热衰退性能研究 | 第41-65页 |
·引言 | 第41-43页 |
·汽车耦合制动模型建立 | 第43-45页 |
·汽车制动能量耗散形式及耦合参数 | 第43-44页 |
·汽车耦合制动车辆模型的组成 | 第44页 |
·汽车耦合制动车辆模型验证 | 第44-45页 |
·汽车Ⅰ型热衰退虚拟试验 | 第45-50页 |
·制动热衰退虚拟试验 | 第45-46页 |
·计算流程 | 第46-48页 |
·Ⅰ型热衰退虚拟试验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8-50页 |
·汽车抗热衰退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第50-63页 |
·路面附着条件 | 第50-51页 |
·循环周期的影响 | 第51-53页 |
·循环制动减速度影响 | 第53-55页 |
·各轴间名义制动力分配影响 | 第55-56页 |
·汽车载质量影响 | 第56-58页 |
·制动鼓(盘)质量影响 | 第58-60页 |
·ABS作用对汽车抗热衰退性能的影响 | 第60-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4章 恒速制动时汽车抗热衰退性能研究 | 第65-92页 |
·引言 | 第65-66页 |
·恒速制动时存在的耦合关系 | 第66-67页 |
·长下坡时使用发动机制动的必要性 | 第67-68页 |
·汽车恒速制动时的能量平衡方程及制动器耗散功率 | 第68-69页 |
·汽车恒速制动时抗热衰退性能虚拟试验系统 | 第69-71页 |
·车辆Ⅱ型试验 | 第69-70页 |
·汽车恒速制动时抗热衰退性能虚拟试验系统组成 | 第70-71页 |
·Ⅱ型虚拟试验汽车制动抗热衰退性能虚拟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71-72页 |
·工况条件 | 第71页 |
·Ⅱ型虚拟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71-72页 |
·不同因素对恒速制动时汽车制动抗热衰退性能的影响 | 第72-85页 |
·各轴间名义制动力分配的影响 | 第73-75页 |
·环境温度 | 第75-76页 |
·制动鼓(盘)散热面积的影响 | 第76-78页 |
·坡度影响 | 第78-80页 |
·车速影响 | 第80-82页 |
·载质量影响 | 第82-83页 |
·变速器档位影响 | 第83-85页 |
·应用结合循环制动的模糊控速策略,提高汽车下坡抗热衰退性能 | 第85-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2页 |
第5章 典型制动热衰退过程中的安全性分析 | 第92-118页 |
·引言 | 第92-93页 |
·制动热衰退过程中各轴实际制动力分配的变化 | 第93-95页 |
·理想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 | 第95-97页 |
·不同车轮路面附着相同时的理想分配 | 第95-96页 |
·不同车轮考虑路面附着差别时的理想制动力分配 | 第96-97页 |
·汽车在热衰退过程中的制动效能 | 第97页 |
·典型制动热衰退过程中的安全性分析 | 第97-115页 |
·制动热衰退安全性检测分析评价系统组成与进行安全检测的基本思路 | 第97-98页 |
·循环制动过程安全性分析 | 第98-105页 |
·恒速制动过程安全性分析 | 第105-113页 |
·应用结合循环制动模糊控速策略时的下坡控速过程安全性分析 | 第113-1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15-11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8-121页 |
·结论 | 第118-120页 |
·研究展望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4页 |
附录 | 第134-13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6-138页 |
致谢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