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0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温拌作用机理 | 第14-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7页 |
·Evotherm应用和研究 | 第16-21页 |
·温拌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范围研究 | 第21-24页 |
·沥青混合料热物理特性 | 第24-25页 |
·沥青混合料施工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 | 第25-27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7-30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第二章 原材料技术性质 | 第30-37页 |
·沥青 | 第30页 |
·矿料 | 第30-31页 |
·温拌剂对沥青技术指标的影响 | 第31-36页 |
·试验方案 | 第31-32页 |
·温拌剂对SBS改性沥青低温性能的影响 | 第32-33页 |
·温拌剂对SBS改性沥青高温性能的影响 | 第33-35页 |
·温拌剂对SBS改性沥青粘度的影响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温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及设计指标 | 第37-67页 |
·温拌沥青混合料成型方法的选择 | 第37-47页 |
·试验方案 | 第37-39页 |
·温拌沥青混合料Mashll和旋转压实结果的对比 | 第39-43页 |
·基于旋转压实特性的温拌沥青混合料室内成型温度 | 第43-47页 |
·基于矿料分形分布特征的温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第47-62页 |
·矿料分布分形特征 | 第48-54页 |
·集料级配分维值与Superpave混合料路用性能间的关系 | 第54-62页 |
·温拌沥青混合料施工控制指标研究 | 第62-65页 |
·研究方案 | 第62-63页 |
·温拌剂对沥青混合料技术指标的影响 | 第63-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四章 温拌沥青混合料运输摊铺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研究 | 第67-79页 |
·沥青混合料在运输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的研究 | 第67-72页 |
·沥青混合料运输过程中温度场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67-70页 |
·数学模型的求解与验证 | 第70-72页 |
·温拌沥青混合料在摊铺过程中温度场的时空特性研究 | 第72-77页 |
·研究方案 | 第72-73页 |
·沥青面层以上温度场分布规律 | 第73-75页 |
·沥青面层内部温度场分布规律 | 第75-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五章 温拌沥青混合料压实过程中温度变化特性研究 | 第79-109页 |
·温拌沥青混合料热学参数的测量 | 第79-88页 |
·沥青混合料热学参数的测量方法 | 第79-84页 |
·基于非稳态导热原理的导温系数研究 | 第84-88页 |
·温拌沥青混合料压实过程中温度场有限元分析 | 第88-102页 |
·ANSYS的热分析功能 | 第89页 |
·温度场有限元法 | 第89-90页 |
·压实过程的温度场分析 | 第90-102页 |
·温拌沥青混合料降温速率影响因素的灰关联分析 | 第102-108页 |
·灰色关联分析的计算步骤 | 第102-104页 |
·温拌沥青混合料降温速率影响因素的灰关联分析 | 第104-108页 |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六章 低温环境中温拌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研究 | 第109-125页 |
·基于模糊分析的沥青混合料压实时间 | 第109-116页 |
·模糊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109-115页 |
·有效压实时间的确定 | 第115-116页 |
·低温环境中温拌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研究 | 第116-123页 |
·路面降温速率计算软件Pavecool | 第116-119页 |
·低温环境中温拌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 | 第119-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第七章 温拌沥青混合料施工工艺及经济效益分析 | 第125-145页 |
·试验路依托工程概况 | 第125页 |
·依托工程介绍 | 第125页 |
·工程所在地理气候条件 | 第125页 |
·温拌沥青混合料施工工艺研究 | 第125-139页 |
·原材料 | 第125-127页 |
·冷料仓流量曲线标定 | 第127-129页 |
·生产配合比设计及优化 | 第129-132页 |
·试验段施工 | 第132-136页 |
·试验段沥青混合料的质量检测 | 第136-139页 |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 第139-143页 |
·减排测试分析 | 第139-141页 |
·节能分析与测试 | 第141-143页 |
·本章小结 | 第143-145页 |
第八章 主要结论和建议 | 第145-148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45-147页 |
·创新点 | 第147页 |
·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147-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54-156页 |
致谢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