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42页 |
1.1 金属有机框架概述 | 第18-30页 |
1.1.1 金属有机框架的发展概况 | 第18-21页 |
1.1.2 金属有机框架基复合材料 | 第21-30页 |
1.2 金属有机框架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第30-38页 |
1.2.1 金属有机框架在催化领域 | 第30-32页 |
1.2.2 金属有机框架在电池领域 | 第32-33页 |
1.2.3 金属有机框架在超级电容器领域 | 第33-35页 |
1.2.4 金属有机框架在电催化析氢领域 | 第35-36页 |
1.2.5 金属有机框架在电化学传感领域 | 第36-38页 |
1.3 电化学传感器 | 第38-39页 |
1.3.1 电化学传感器简介 | 第38页 |
1.3.2 电化学传感器工作电极材料 | 第38-39页 |
1.4 电催化析氢 | 第39-40页 |
1.4.1 电催化析氢简介 | 第39页 |
1.4.2 电催化析氢催化剂 | 第39-40页 |
1.5 课题来源 | 第40页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40-42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 第42-48页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42-43页 |
2.1.1 主要化学试剂 | 第42-43页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3页 |
2.2 材料制备方法 | 第43-44页 |
2.2.1 直接沉淀法 | 第43-44页 |
2.2.2 水热法 | 第44页 |
2.3 主要表征方法 | 第44-46页 |
2.3.1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 第44页 |
2.3.2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第44页 |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44-45页 |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45页 |
2.3.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45页 |
2.3.6 电化学测试 | 第45-46页 |
2.4 工作电极的制备 | 第46页 |
2.4.1 电极预处理 | 第46页 |
2.4.2 工作电极的制备方法 | 第4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3章 Cs/Ce-MOF复合材料的制备及传感色氨酸的研究 | 第48-64页 |
3.1 引言 | 第48-49页 |
3.2 Cs/Ce-MOF复合材料及其修饰电极的制备 | 第49-50页 |
3.2.1 Cs/Ce-MOF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49-50页 |
3.2.2 Cs/Ce-MOF复合材料修饰电极的制备 | 第50页 |
3.3 Ce-MOF的物理表征及分析 | 第50-53页 |
3.3.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50-51页 |
3.3.2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第51页 |
3.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51-52页 |
3.3.4 表面形貌分析 | 第52-53页 |
3.4 Cs/Ce-MOF复合材料电化学传感色氨酸的研究 | 第53-63页 |
3.4.1 修饰电极的电化学阻抗 | 第53-55页 |
3.4.2 修饰电极的电活性表面积 | 第55-56页 |
3.4.3 修饰电极对色氨酸的氧化电流响应 | 第56-58页 |
3.4.4 壳聚糖的浓度和溶液pH值对色氨酸氧化电流的影响 | 第58-60页 |
3.4.5 选择性和线性范围 | 第60-62页 |
3.4.6 重现性和稳定性 | 第62-63页 |
3.4.7 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6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4章 Pt@MIL-101(Cr)复合材料的制备及传感黄嘌呤的研究 | 第64-79页 |
4.1 引言 | 第64-65页 |
4.2 Pt@MIL-101(Cr)复合材料及其修饰电极的制备 | 第65-66页 |
4.2.1 Pt@MIL-101(Cr)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65-66页 |
4.2.2 Pt@MIL-101(Cr)复合材料修饰电极的制备 | 第66页 |
4.3 Pt@MIL-101(Cr)复合材料的物理表征及分析 | 第66-70页 |
4.3.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66-67页 |
4.3.2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第67-68页 |
4.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68-69页 |
4.3.4 表面形貌分析 | 第69-70页 |
4.4 Pt@MIL-101(Cr)复合材料电化学传感黄嘌呤的研究 | 第70-78页 |
4.4.1 修饰电极的电化学阻抗 | 第70-71页 |
4.4.2 修饰电极的电活性表面积 | 第71页 |
4.4.3 修饰电极对黄嘌呤的氧化电流响应 | 第71-73页 |
4.4.4 溶液pH值对黄嘌呤氧化电流和电位的影响 | 第73-74页 |
4.4.5 选择性和线性范围 | 第74-77页 |
4.4.6 重现性和稳定性 | 第77页 |
4.4.7 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77-7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5章 Ag-MOF囊包多酸复合材料的制备及传感色氨酸和析氢性能研究 | 第79-95页 |
5.1 引言 | 第79-80页 |
5.2 Ag-MOF囊包多酸复合材料及其修饰电极的制备 | 第80-81页 |
5.2.1 Ag-MOF囊包多酸的制备 | 第80-81页 |
5.2.2 Ag-MOF囊包多酸/乙炔黑复合材料修饰电极的制备 | 第81页 |
5.3 Ag-MOF囊包多酸的物理表征及分析 | 第81-83页 |
5.3.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81-82页 |
5.3.2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第82页 |
5.3.3 表面形貌分析 | 第82-83页 |
5.4 Ag-MOF囊包多酸复合材料电化学传感色氨酸的研究 | 第83-89页 |
5.4.1 修饰电极的电化学阻抗 | 第83-84页 |
5.4.2 修饰电极的电活性表面积 | 第84-85页 |
5.4.3 修饰电极对色氨酸的氧化电流响应 | 第85-86页 |
5.4.4 溶液pH值对色氨酸氧化电流和电位的影响 | 第86-87页 |
5.4.5 选择性和线性范围 | 第87-89页 |
5.4.6 重现性和稳定性 | 第89页 |
5.5 Ag-MOF囊包多酸复合材料的电催化析氢性能研究 | 第89-9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6章 Cu-MOF囊包多酸复合材料的制备及传感黄嘌呤和析氢性能研究 | 第95-115页 |
6.1 引言 | 第95-96页 |
6.2 Cu-MOF囊包多酸复合材料及修饰电极的制备 | 第96-97页 |
6.2.1 Cu-MOF囊包多酸的制备 | 第96页 |
6.2.2 Cu-MOF囊包多酸/乙炔黑复合材料修饰电极的制备 | 第96-97页 |
6.3 Cu-MOF囊包多酸的表征及分析 | 第97-100页 |
6.3.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97-98页 |
6.3.2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第98页 |
6.3.3 表面形貌分析 | 第98-100页 |
6.4 Cu-MOF囊包多酸复合材料电化学传感黄嘌呤的研究 | 第100-109页 |
6.4.1 修饰电极的电化学阻抗 | 第100页 |
6.4.2 修饰电极的电活性表面积 | 第100-101页 |
6.4.3 修饰电极对黄嘌呤的氧化电流响应 | 第101-103页 |
6.4.4 溶液pH值对黄嘌呤氧化电流和电位的影响 | 第103-105页 |
6.4.5 选择性和线性范围 | 第105-108页 |
6.4.6 重现性和稳定性 | 第108页 |
6.4.7 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108-109页 |
6.5 Cu-MOF囊包多酸复合材料的电催化析氢性能研究 | 第109-114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结论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3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2-133页 |
致谢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