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变态心理学、病态心理学、超意识心理学论文

基于自陈式问卷的反社会人格障碍高危人群社会心理因素及眼动研究

缩略语表第6-8页
中文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前言第14-16页
文献回顾第16-36页
    1 反社会人格障碍及需要区别的相关概念第16-20页
        1.1 反社会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ASPD)第16-19页
        1.2 社交紊乱型人格障碍(Dis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DPD)第19页
        1.3 精神病态(Psychopathy)第19-20页
    2 ASPD高危人群及在本研究中的操作性定义第20-23页
        2.1 ASPD高危人群的理论基础第20-21页
        2.2 关于年龄划分第21-22页
        2.3 关于症状与特质的标准第22-23页
    3 反社会人格障碍形成的理论依据第23-24页
        3.1 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第23页
        3.2 认知学派的观点第23页
        3.3 神经生理理论第23-24页
    4 ASPD形成的影响因素第24-27页
        4.1 遗传第24-25页
        4.2 脑功能缺陷第25页
        4.3 家庭影响第25-26页
        4.4 其他因素第26-27页
    5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评估与测量第27-32页
        5.1 人格障碍的评估第27-29页
        5.2 暴力犯罪危险性的静态评估与动态评估第29-31页
        5.3 我国士兵心理选拔中的人格测验第31-32页
    6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多质融合研究第32-36页
        6.1 心理测验的多质融合技术第32-33页
        6.2 眼动技术及指标第33-34页
        6.3 眼动技术在精神疾病研究中的应用第34-36页
研究总体设计第36-38页
    1 问题提出第36-37页
    2 研究意义第37页
    3 研究流程第37-38页
第一部分 反社会人格障碍社会心理因素META分析及调查评估第38-49页
    1 问题提出第38-39页
        1.1 研究假设第39页
        1.2 研究目的第39页
    2 研究方法第39页
    3 研究步骤及结果第39-48页
        3.1 研究一:反社会人格障碍社会心理因素的meta分析第39-45页
        3.2 研究二:反社会人格障碍社会心理因素调查表的编制第45-48页
    4 讨论第48-49页
第二部分 基于自陈式问卷的反社会人格障碍及高危人群眼动研究第49-106页
    1 研究三:反社会人格障碍者作答人格倾向性问卷的眼动模式第51-63页
        1.1 问题提出第51-52页
        1.2 研究方法第52-55页
        1.3 结果第55-62页
        1.4 研究三小结第62-63页
    2 研究四:反社会人格障碍者作答社会心理因素调查表的眼动模式第63-74页
        2.1 问题提出第63-64页
        2.2 研究方法第64-65页
        2.3 结果第65-73页
        2.4 研究四小结第73-74页
    3 研究五:问卷作答眼动模与问卷结果的关系第74-85页
        3.1 问题提出第74页
        3.2 研究方法第74-75页
        3.3 结果第75-83页
        3.4 研究五小结第83-85页
    4 研究六:两问卷题干与选项兴趣区内眼动模式的比较第85-99页
        4.1 问题提出第85页
        4.2 研究方法第85页
        4.3 结果第85-98页
        4.4 研究六小结第98-99页
    5 研究七:ASPD在问卷作答时的眼动路径第99-106页
        5.1 问题提出第99-100页
        5.2 研究方法第100页
        5.3 结果第100-104页
        5.4 研究七小结第104-106页
小结第106-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20页
附录第120-125页
    附录1 CVI评价表第120-123页
    附录2 双向细目表第123-125页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第125-126页
致谢第126页

论文共1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叙事伦理分析(1979-2000)
下一篇:带钢板形补偿模型及弯辊力预设定模型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