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制电视栏目剧的叙事策略--以央视《普法栏目剧》为例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三、研究对象 | 第10-12页 |
(一)《普法栏目剧》概况 | 第10-11页 |
(二) 样本选择 | 第11-12页 |
四、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一) 叙事学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二) 电视栏目剧和法制栏目剧的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三) 《普法栏目剧》的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一) 内容分析法 | 第17页 |
(二) 框架分析法 | 第17页 |
(三) 案例分析法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普法栏目剧》的内容呈现 | 第19-30页 |
一、类目设计 | 第19-21页 |
(一) 涉法类目 | 第19页 |
(二) 地域分布类目 | 第19页 |
(三) 基本人物特征类目 | 第19-21页 |
(五) 关键词类目 | 第21页 |
二、内容分析 | 第21-25页 |
(一) 涉法分析 | 第21-22页 |
(二) 地域分布 | 第22-23页 |
(三) 题材分析 | 第23-24页 |
(四) 关键词分析 | 第24-25页 |
三、问题分析 | 第25-28页 |
(一) 同质化严 | 第26页 |
(二) 庸俗化突出 | 第26-27页 |
(三) 戏剧化泛滥 | 第27-28页 |
四、内容演变 | 第28-29页 |
五、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普法栏目剧》的人物建构 | 第30-39页 |
一、剧中人物分析 | 第30-32页 |
(一) 人物的基本特征 | 第30-32页 |
二、剧中典型人物形象建构 | 第32-35页 |
(一) 政府高官 | 第33页 |
(二) 企业高管 | 第33-34页 |
(三) 白骨精群 | 第34页 |
(四) 草根族群 | 第34-35页 |
三、剧中人物特点 | 第35-37页 |
(一) 人物形象类型化 | 第35-36页 |
(二) 人物关系聚集化 | 第36-37页 |
四、小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普法栏目剧》的主题剖析 | 第39-47页 |
一、叙事主题框架 | 第39-40页 |
二、叙事主题分析 | 第40-44页 |
(一) 叙事主题异彩纷呈 | 第40-43页 |
(二) 叙事主题共同倾向 | 第43-44页 |
三、叙事主题的演变 | 第44-46页 |
(一) 2011-2012年叙事主题分析 | 第44-45页 |
(二) 2015-2016年叙事主题分析 | 第45页 |
(三) 叙事主题的流变 | 第45-46页 |
四、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普法栏目剧》的叙事结构与叙事技巧 | 第47-52页 |
一、叙事结构分析 | 第47-48页 |
二、叙事技巧分析 | 第48-51页 |
(一) 戏剧化叙事 | 第49页 |
(二) 悬念化叙事 | 第49-50页 |
(三) 细节化叙事 | 第50页 |
(四) 紧跟热点 | 第50-51页 |
三、小结 | 第51-52页 |
第六章 叙事策略成因透视 | 第52-59页 |
一、宏观层面成因分析 | 第52-55页 |
(一)媒介双重属性使然 | 第52-54页 |
(二) 融媒体时代下主流媒体的自我转变 | 第54页 |
(三) 社会转型时期下主流媒体选择 | 第54-55页 |
二、微观层面成因分析 | 第55-57页 |
(一) 法制节目的传播特性 | 第55-56页 |
(二) 观众审美观剧心理因素 | 第56-57页 |
(三) 其他类型影视剧的影响 | 第57页 |
三、小结 | 第57-59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