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肿瘤学论文--造血器及淋巴系肿瘤论文--白血病论文

PHF6和SUV39H1相互作用调节rDNA转录的机制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引言第11-38页
    1.1 PHF6蛋白研究进展第11-19页
        1.1.1 PHD Finger(PHF)结构的功能研究第11-12页
        1.1.2 PHF6的结构及分布第12-13页
        1.1.3 PHF6的功能研究第13-17页
        1.1.4 PHF6表达调控机制第17-18页
        1.1.5 PHF6突变表型分析第18-19页
    1.2 组蛋白甲基化酶研究进展第19-28页
        1.2.1 组蛋白及组蛋白修饰第19-22页
        1.2.2 组蛋白甲基化酶研究第22-27页
        1.2.3 组蛋白甲基化酶与肿瘤第27-28页
    1.3 细胞核仁研究进展第28-36页
        1.3.1 核仁功能研究第28-34页
        1.3.2 核仁和肿瘤第34-36页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第36-38页
        1.4.1 研究目的第36-37页
        1.4.2 研究内容第37-38页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8-49页
    2.1 主要材料和试剂第38-39页
    2.2 主要仪器第39-40页
    2.3 细胞培养第40页
    2.4 载体构建第40-42页
        2.4.1 过表达载体的构建第40-41页
        2.4.2 shRNA慢病毒载体的构建第41-42页
    2.5 慢病毒包装及细胞感染第42-43页
        2.5.1 过表达慢病毒的包装第42页
        2.5.2 shRNA慢病毒的包装第42-43页
        2.5.3 慢病毒感染细胞第43页
    2.6 模拟多肽的合成序列第43-44页
    2.7 细胞转染第44页
    2.8 免疫印迹方法第44-45页
        2.8.1 制备样品第44页
        2.8.2 Tris-SDS-PAGE电泳第44页
        2.8.3 Tricine-SDS-PAGE电泳第44-45页
        2.8.4 转膜第45页
        2.8.5 抗体孵育第45页
        2.8.6 曝光第45页
    2.9 平板细胞成克隆实验分析第45页
    2.10 实时定量反转录PCR分析第45-46页
    2.11 免疫荧光技术第46-47页
    2.12 FUrd掺入细胞实验方法第47页
    2.13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方法第47页
    2.14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分析方法第47页
    2.15 宫颈癌动物模型研究方法第47-48页
    2.16 数据分析第48-49页
第3章 PHF6调控rDNA的转录第49-55页
    3.1 本章引论第49页
    3.2 PHF6的细胞核仁定位实验第49-50页
    3.3 PHF6抑制rDNA的转录第50-53页
    3.4 PHF6突变体细胞定位及对rDNA转录的影响第53-54页
    3.5 小结第54-55页
第4章 PHF6识别并结合rDNA区域组蛋白甲基化修饰位点第55-61页
    4.1 本章引论第55页
    4.2 PHF6在rDNA的pre-rRNA转录区域结合情况分析第55-56页
    4.3 PHF6和组蛋白Histone3.1的相互作用第56-57页
    4.4 PHF6和组蛋白H3的甲基化模拟肽的结合分析第57-58页
    4.5 PHF6与rDNA转录起始区域H3K9/H3K27甲基化修饰位点的结合分析第58-59页
    4.6 小结第59-61页
第5章 PHF6和组蛋白甲基化酶SUV39H1在rDNA区域有相互作用第61-68页
    5.1 本章引论第61页
    5.2 质谱法分析PHF6蛋白结合蛋白第61-62页
    5.3 PHF6与组蛋白甲基化酶SUV39H1的结合鉴定第62-63页
    5.4 PHF6与SUV39H1在rDNA区域结合情况分析第63-66页
    5.5 小结第66-68页
第6章 PHF6通过募集SUV39H1调控rDNA的转录第68-86页
    6.1 本章引论第68页
    6.2 PHF6募集SUV39H1调控rDNA转录起始区域H3K9me3的水平第68-73页
        6.2.1 SUV39H1调控rDNA转录起始区域H3K9me3的水平第68-70页
        6.2.2 PHF6募集SUV39H1结合到rDNA转录起始区域并调控H3K9me3的水平第70-73页
    6.3 PHF6通过SUV39H1的甲基化酶催化活性来影响rDNA的转录第73-77页
        6.3.1 SUV39H1调控rDNA的转录第73-74页
        6.3.2 SUV39H1对rDNA的转录抑制作用依赖于其甲基化酶催化活性第74-75页
        6.3.3 PHF6能够通过SUV39H1的甲基化酶活性调控rDNA转录起始区域H3K9me3的水平从而调控rDNA的转录第75-77页
    6.4 PHF6的PHD结构域是募集SUV39H1到rDNA上调控rDNA的转录所必需的第77-84页
        6.4.1 PHF6募集SUV39H1到rDNA上调控rDNA的转录需要依赖PHD结构域第77-81页
        6.4.2 白血病中PHF6的两种突变体对SUV39H1募集到rDNA上的影响第81-84页
    6.5 小结第84-86页
第7章 PHF6通过调控rDNA的转录影响细胞增殖第86-91页
    7.1 本章引论第86页
    7.2 敲低PHF6后通过促进rDNA的转录从而促进细胞增殖第86-88页
    7.3 过表达/敲低PHF6稳定细胞系构建小鼠异种移植瘤模型研究第88-90页
    7.4 小结第90-91页
第8章 总结与展望第91-97页
第9章 其它研究工作第97-112页
    9.1 引言第97-98页
    9.2 材料与方法第98-99页
    9.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99-110页
    9.4 总结与展望第110-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33页
致谢第133-135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具有双层“芯—壳”结构的Ba0.8Sr0.2Zr0.1Ti0.9O3基细晶陶瓷的制备及介电和储能性质的研究
下一篇:《水浒传》在日本的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