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试论主体间性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6页
目录第6-8页
绪论第8-11页
一、主体间性的概念及内涵第11-16页
 (一) 主体间性及其内涵第11-14页
  1.主体间性概念及内涵分析第11-12页
  2.主体间性理论合理化依据及存在的意义第12-14页
 (二)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确立及意义第14-16页
二、主体间性理论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导向作用第16-28页
 (一) 交往视角下的师生关系第16-19页
  1.交往与教育交往第16-17页
  2.现代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异化第17-18页
  3.走向教育交往的师生关系第18-19页
 (二) 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对建构师生关系的合理性第19-21页
 (三) 主体间性理论建构新型师生关系的可能性与必然性第21-22页
 (四)主体间性理论对现代高校教育教学的启示第22-28页
  1.高等教育主体性教学中贯彻主体间性理论的必然趋势第23-24页
  2.如何建构主体间师生交往关系第24-28页
三、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第28-36页
 (一) 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性的认识及思考第28-30页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特性第28-29页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特性第29-30页
 (二) 传统教育方法的弊端第30-32页
  1.普遍流行教育中的独白式教学第30-31页
  2.教育长期疏离个人及社会的生活世界第31-32页
 (三)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进及存在的不足第32-36页
  1.对话交流法第32-33页
  2.角色体验法第33-34页
  3.生命教育法第34-35页
  4.团体学习法第35-36页
四、主体间性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诉求第36-49页
 (一) 借鉴西方隐性课程教育方式试行隐性渗透法第36-40页
 (二) 社会实践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内力作用方法第40-43页
 (三) 调查访谈与心理辅导相结合的外力推动方法第43-45页
 (四) 积极营造有利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方法第45-49页
参考文献第49-5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52-53页
致谢第53-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下一篇:大学生独立人格培养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