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渣微生物转化利用菌种筛选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Summary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2页 |
1 绪论 | 第12-19页 |
·中药渣饲料添加剂利用概况 | 第13-15页 |
·中药渣饲料添加剂功能 | 第13-15页 |
·营养调节作用 | 第13页 |
·品质改善作用 | 第13页 |
·增强机体免疫力 | 第13-14页 |
·调节机体激素水平 | 第14页 |
·抗菌和抗病毒作用 | 第14页 |
·抗应激作用 | 第14页 |
·毒副作用小 | 第14页 |
·不易产生抗药性 | 第14-15页 |
·中药渣饲料添加剂的应用 | 第15页 |
·中药渣饲料添加剂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5页 |
·微生物发酵转化中药概况 | 第15-17页 |
·中药发酵的历史沿革 | 第16页 |
·国内外对微生物发酵转化中药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中药发酵转化的机制 | 第16页 |
·中药发酵产生新的活性物质 | 第16-17页 |
·中药发酵提高药效 | 第17页 |
·微生物发酵中药渣开发饲料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2 初筛-纤维素降解菌株的筛选研究 | 第19-22页 |
·实验材料 | 第19-20页 |
·供试样品 | 第19页 |
·培养基 | 第19页 |
·生化试剂 | 第19页 |
·仪器设备 | 第19-20页 |
·实验方法 | 第20页 |
·纤维素降解菌株的分离 | 第20页 |
·纤维素降解菌株的筛选 | 第2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0-21页 |
·纤维素降解菌株的分离 | 第20页 |
·纤维素降解菌株的筛选 | 第20-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3 复筛-植物细胞壁破解菌株的筛选研究 | 第22-28页 |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菌株及材料 | 第22页 |
·培养基 | 第22页 |
·生化试剂 | 第22-23页 |
·仪器设备 | 第23页 |
·实验方法 | 第23-24页 |
·材料和试剂配制 | 第23页 |
·中药渣细胞壁破解菌株的筛选 | 第23-24页 |
·菌株发酵和样品预处理 | 第23-24页 |
·黄芪甲苷含量HPLC测定 | 第2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4-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4 再筛-中药渣微生物转化菌株的筛选研究 | 第28-34页 |
·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供试菌株 | 第28页 |
·培养基 | 第28页 |
·生化试剂 | 第28页 |
·仪器设备 | 第28-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2页 |
·试剂配制 | 第29页 |
·发酵液的制备 | 第29-30页 |
·检测方法 | 第30-32页 |
·维素酶活检测方法 | 第30-31页 |
·木聚糖酶活检测方法 | 第31页 |
·果胶酶活检测方法 | 第31-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5 真菌L-6转化中药渣发酵工艺初步研究 | 第34-51页 |
·实验材料 | 第34-35页 |
·实验菌株 | 第34页 |
·培养基 | 第34页 |
·生化试剂 | 第34页 |
·仪器设备 | 第34-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39页 |
·检测方法 | 第35-36页 |
·纤维素酶活检测方法 | 第35页 |
·β-葡聚糖酶活检测方法 | 第35页 |
·木聚糖酶活检测方法 | 第35页 |
·果胶酶活检测方法 | 第35页 |
·黄芪甲苷含量检测 | 第35页 |
·纤维素含量检测方法 | 第35-36页 |
·发酵液抑菌活性检测 | 第36页 |
·统计分析 | 第36页 |
·发酵工艺研究 | 第36-39页 |
·最佳碳源实验 | 第36页 |
·最佳氮源实验 | 第36-37页 |
·Plackett-Burman实验 | 第37页 |
·最佳发酵温度实验 | 第37-38页 |
·正交实验 | 第38页 |
·真菌L-6发酵中草药渣实验 | 第38-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50页 |
·最佳碳源实验 | 第39-40页 |
·最佳氮源实验 | 第40-41页 |
·Plackett-Burman实验 | 第41-42页 |
·最佳发酵温度实验 | 第42-43页 |
·发酵优化正交实验 | 第43-45页 |
·优化条件下真菌L-6发酵中药渣实验 | 第45-50页 |
·发酵液酶活检测 | 第45-47页 |
·发酵液中AST含量检测 | 第47-48页 |
·最优条件下发酵渣中纤维素含量检测结果 | 第48-49页 |
·发酵液抑菌活性检测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6 L-6的分类鉴定研究 | 第51-57页 |
·实验材料 | 第51页 |
·实验菌株 | 第51页 |
·培养基 | 第51页 |
·生化试剂 | 第51页 |
·仪器设备 | 第51页 |
·实验方法 | 第51-54页 |
·真菌显微形态观察 | 第51-52页 |
·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52-5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4-55页 |
·菌落形态及显微形态 | 第54页 |
·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7 讨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7-58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附录Ⅰ 酶活力计算方法 | 第64页 |
附录Ⅱ 中性洗涤纤维含量计算方法 | 第64-65页 |
附录Ⅲ 黄芪甲苷含量计算方法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