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事审判社会观护中的社会工作介入问题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言 | 第11-25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一)文献检索策略与途径 | 第13-14页 |
(二)文献归纳 | 第14-19页 |
(三)文献述评 | 第19-20页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0-23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23-25页 |
(一)研究的创新 | 第23-24页 |
(二)研究的不足 | 第24-25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5-31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25-27页 |
(一)民事审判社会观护 | 第25页 |
(二)社会观护员 | 第25-26页 |
(三)司法社会工作 | 第26-27页 |
(四)民事审判社会观护的社会工作介入 | 第27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27-31页 |
(一)社会工作理论 | 第27-29页 |
(二)少年司法理论 | 第29-31页 |
第二章 民事审判社会观护的发展现状 | 第31-41页 |
一、社会观护实施规程 | 第31-32页 |
二、社会观护“双基地” | 第32-33页 |
(一)社会观护员培训基地 | 第32页 |
(二)未成年人保护基地 | 第32-33页 |
三、跨部门合作机制 | 第33-34页 |
(一)跨部门、跨专业合作 | 第33-34页 |
(二)横向合作机制 | 第34页 |
四、“三位一体”的社会观护模式 | 第34-36页 |
(一)庭前调查 | 第35页 |
(二)庭中出庭 | 第35-36页 |
(三)庭后回访 | 第36页 |
五、社会观护报告 | 第36-38页 |
(一)多种形式、内容并存 | 第36-37页 |
(二)质量良莠不齐 | 第37页 |
(三)性质争议 | 第37-38页 |
六、社会观护员相关机制 | 第38-39页 |
(一)社会观护员的选任、培训机制 | 第38页 |
(二)社会观护员的薪酬、激励机制 | 第38-39页 |
(三)社会观护员的监督、考核机制 | 第39页 |
七、社会工作介入情况 | 第39-41页 |
(一)社会工作者的引入 | 第39-40页 |
(二)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涉入 | 第40-41页 |
第三章 社会工作介入民事审判社会观护的问题分析 | 第41-55页 |
一、案主角度 | 第41-44页 |
(一)案主隐私权难以保证 | 第41-42页 |
(二)案主的权益保障不够完善 | 第42-43页 |
(三)案主的不利心理没有得到有效的干预 | 第43-44页 |
二、法官角度 | 第44-48页 |
(一)法官的牵头作用有限 | 第44-45页 |
(二)法官的监督、考核职能没有落实 | 第45-46页 |
(三)法官设置的社会观护薪酬标准不合理 | 第46-48页 |
三、社工角度 | 第48-55页 |
(一)社工的全程介入难以实现 | 第48-49页 |
(二)社工面临的价值冲突与伦理困境 | 第49-50页 |
(三)社工缺乏案例培训 | 第50-52页 |
(四)缺乏社工内部监督 | 第52-53页 |
(五)社工专业性缺失 | 第53-55页 |
第四章 社会工作介入民事审判社会观护的完善建议 | 第55-66页 |
一、案主角度 | 第55-58页 |
(一)全面落实案主隐私保密协议的制定与签署 | 第55-56页 |
(二)完善社会观护基地建设,为案主提供生活庇护 | 第56-57页 |
(三)建立健全案主心理干预机制 | 第57-58页 |
二、法官角度 | 第58-60页 |
(一)建立以法官为牵头人的观护小组 | 第58-59页 |
(二)建立健全法官对社会工作者的监督、考核机制 | 第59页 |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观护薪酬标准 | 第59-60页 |
三、社工角度 | 第60-66页 |
(一)实现社会工作者在社会观护中的全程介入 | 第60-61页 |
(二)明确社会工作者的价值取舍与伦理抉择 | 第61-62页 |
(三)建立全面的社会工作者社会观护培训 | 第62页 |
(四)建立行之有效的社会工作观护督导机制 | 第62-64页 |
(五)增进社会工作者在社会观护中的专业性 | 第64-66页 |
第五章 社会工作介入民事审判社会观护的实践策略 | 第66-71页 |
一、社会观护阶段 | 第66-68页 |
(一)介入目标 | 第66页 |
(二)介入角色定位 | 第66-67页 |
(三)介入方法 | 第67-68页 |
二、社会延伸观护阶段 | 第68-71页 |
(一)介入目标 | 第68页 |
(二)介入角色定位 | 第68-69页 |
(三)介入方法 | 第69-71页 |
结语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附录 | 第78-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