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城市小学女教师教学自主性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2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三)文献评述 | 第16-17页 |
四、研究设计 | 第17-19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二)研究工具 | 第17-18页 |
(三)研究过程 | 第18-19页 |
第二章 重要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一)性别与社会性别 | 第19-20页 |
(二)自主性 | 第20页 |
(三)教师自主与教师自主性 | 第20-21页 |
二、教学自主性内涵 | 第21-22页 |
三、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一)自我决定理论 | 第22-23页 |
(二)社会性别理论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城市小学女教师教学自主性现状 | 第24-42页 |
一、研究样本的概况 | 第24-30页 |
(一)年龄 | 第24-25页 |
(二)学历 | 第25-26页 |
(三)职称 | 第26页 |
(四)教龄 | 第26-27页 |
(五)月收入 | 第27-28页 |
(六)婚育状况 | 第28-29页 |
(七)任教年级和行政职务 | 第29-30页 |
二、城市小学女教师教学自主性调查分析 | 第30-38页 |
(一)教学信念 | 第30-31页 |
(二)教学目标 | 第31-32页 |
(三)教学方法 | 第32-33页 |
(四)课程设计 | 第33-34页 |
(五)教学内容 | 第34-35页 |
(六)教学反思 | 第35-36页 |
(七)教学评价 | 第36-37页 |
(八)教学活动 | 第37-38页 |
三、城市小学女教师教学自主性存在问题 | 第38-42页 |
(一)城市小学女教师自主意识上的缺失 | 第38-39页 |
(二)城市小学女教师自主能力上的缺失 | 第39-42页 |
第四章 城市小学女教师教学自主性问题成因分析 | 第42-46页 |
一、城市小学女教师教学自主性的外在束缚 | 第42-44页 |
(一)家庭、社会教育的弱化 | 第42-43页 |
(二)教师工作的价值低估 | 第43页 |
(三)教师队伍的性别结构失衡 | 第43-44页 |
(四)工作—家庭的冲突 | 第44页 |
二、城市小学女教师教学自主性的内在制约 | 第44-46页 |
(一)教师素质的匮乏 | 第44-45页 |
(二)教师身份认同的缺失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城市小学女教师教学自主性提升策略思考 | 第46-53页 |
一、构建教师教学自主性的文化动力 | 第46-48页 |
(一)提高大众传媒的和谐文化意识 | 第46-47页 |
(二)发挥政府的主导力量 | 第47页 |
(三)营造自主的校园环境 | 第47-48页 |
二、提高教师教学自主性的社会动力 | 第48-50页 |
(一)提高教师工资水平 | 第48-49页 |
(二)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 | 第49页 |
(三)完善教师责任的标准 | 第49-50页 |
三、增强教师教学自主性的精神动力 | 第50-51页 |
(一)树立教师终身学习意识 | 第50页 |
(二)培育教师积极专业态度 | 第50-51页 |
四、加强教师教学自主性的实践动力 | 第51-53页 |
(一)提升教师教学反思能力 | 第51页 |
(二)培养教师终身学习能力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2页 |
附录 | 第62-66页 |
后记 | 第66-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