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生物质炭对污染土壤水稻、小麦籽粒镉、铅吸收的影响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23页
    1.1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第13页
    1.2 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第13-15页
        1.2.1 物理和化学修复技术第14页
        1.2.2 生物修复技术第14-15页
        1.2.3 农业生态修复技术第15页
        1.2.4 联合修复技术第15页
    1.3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技术及材料第15-18页
        1.3.1 矿物及金属氧化物第17页
        1.3.2 动植物材料第17页
        1.3.3 有机材料第17-18页
        1.3.4 新材料第18页
        1.3.5 生物质材料第18页
    1.4 生物质炭在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上的研究进展第18-21页
        1.4.1 生物质炭作为土壤改良剂的可行性研究第18-20页
        1.4.2 生物质炭在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上的研究进展第20页
        1.4.3 生物质炭在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上的研究进展第20-21页
    1.5 研究的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1-23页
        1.5.1 本研究的意义第21页
        1.5.2 研究内容第21-22页
        1.5.3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2-23页
第二章 生物质炭对土壤Cd、Zn有效性及水稻Cd、Zn吸收的影响第23-41页
    2.1 引言第23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3-26页
        2.2.1 供试材料第23-24页
        2.2.2 试验设计与方案第24-25页
        2.2.3 样品的采集及测定第25-26页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第26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6-34页
        2.3.1 施用生物质炭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第26-27页
        2.3.2 生物质炭对水稻植株Cd、Zn吸收的影响第27-32页
        2.3.3 施用生物质炭后土壤pH和有机碳的变化第32-33页
        2.3.4 施用生物质炭后土壤CaCl_2提取态Cd、Zn含量的变化第33-34页
    2.4 讨论第34-39页
        2.4.1 生物质炭对土壤Cd、Zn有效性的影响第34-35页
        2.4.2 生物质炭及Cd、Zn水平对水稻Cd、Zn吸收、转移的影响第35-37页
        2.4.3 Cd-Zn复合污染对水稻籽粒Cd、Zn吸收的影响第37-39页
    2.5 小结第39-41页
第三章 生物质炭对镉、铅污染旱地土壤小麦籽粒Cd、Pb吸收的影响第41-51页
    3.1 引言第41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41-44页
        3.2.1 供试材料第41-43页
        3.2.2 试验设计与方案第43页
        3.2.3 样品的采集及测定第43页
        3.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第43-44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44-48页
        3.3.1 不同施炭处理下小麦产量的变化第44页
        3.3.2 不同施炭处理下小麦籽粒Cd含量的变化第44-45页
        3.3.3 不同施炭处理下小麦籽粒Pb含量的变化第45-46页
        3.3.4 不同施炭处理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第46-48页
    3.4 讨论第48-49页
        3.4.1 施用生物质炭对土壤性质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第48页
        3.4.2 施用生物质炭对小麦籽粒Pb、Cd含量的影响第48-49页
    3.5 小结第49-51页
第四章 生物质炭对镉、铅污染旱地土壤Cd、Pb形态的影响第51-59页
    4.1 引言第51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51-52页
        4.2.1 供试材料第51页
        4.2.2 试验设计与方案第51页
        4.2.3 样品的采集及测定第51-52页
        4.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第52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52-55页
        4.3.1 土壤CaCl_2浸提态Cd、Pb的变化第52-53页
        4.3.2 土壤中Cd、Pb的BCR顺序提取含量第53-55页
    4.4 讨论第55-58页
        4.4.1 生物质炭的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第55-56页
        4.4.2 施用生物质炭对土壤Cd、Pb有效性及其形态的影响第56-58页
    4.5 小结第58-59页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第59-61页
    5.1 全文结论第59页
    5.2 全文创新点第59-60页
    5.3 存在的问题第60页
    5.4 研究展望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9页
致谢第69-71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稳定表达百菌清水解脱氯酶的制备及其在解除百菌清抑制生物质转化中的应用
下一篇:硫酸根自由基的高级氧化降解典型含氮杂环有机污染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