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司法制度论文

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以杭州市西湖区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19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1.2.1 研究目的第10页
        1.2.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3 相关研究综述第11-15页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1-13页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第13-15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15-17页
        1.4.1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4.2 研究的重点第16页
        1.4.3 研究的创新点第16页
        1.4.4 研究难点第16-17页
    1.5 研究路线和方法第17-19页
        1.5.1 研究路线第17-18页
        1.5.2 研究方法第18-19页
2 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第19-25页
    2.1 基本概念第19-22页
        2.1.1 社会矛盾纠纷第19-20页
        2.1.2 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第20-21页
        2.1.3 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第21-22页
    2.2 基本理论第22-25页
        2.2.1 社会治理理论第22-23页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第23-24页
        2.2.3 社会冲突理论第24-25页
3 我国社会矛盾解决机制现状及困境分析第25-37页
    3.1 我国社会矛盾纠纷的现状及特点第25-27页
        3.1.1 社会矛盾纠纷的现状第25-26页
        3.1.2 现阶段矛盾纠纷的特点第26-27页
    3.2 现行社会矛盾解决机制分析第27-31页
        3.2.1 调解机制分析第28-29页
        3.2.2 仲裁机制分析第29-30页
        3.2.3 诉讼机制分析第30-31页
    3.3 现行社会矛盾解决机制的困境第31-34页
        3.3.1 民间纠纷解决机制自治性不足第31-32页
        3.3.2 过分依赖诉讼机制解决矛盾纠纷第32-33页
        3.3.3 社会矛盾纠纷解决协同治理机制不够健全第33页
        3.3.4 解决矛盾纠纷的专业性人才缺乏第33-34页
    3.4 困境的原因分析第34-37页
        3.4.1 社会观念层面第34-35页
        3.4.2 法治建设层面第35页
        3.4.3 社会保障和民生建设层面第35-37页
4 杭州市西湖区社会矛盾解决机制分析第37-49页
    4.1 杭州市西湖区社会矛盾的现状分析第37-38页
    4.2 杭州市西湖区多元化解决纠纷的做法第38-44页
        4.2.1 建章立制,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的规范化第38-39页
        4.2.2 培养和发展民间性纠纷解决机制第39-40页
        4.2.3 加强矛盾纠纷预防机制建设第40-41页
        4.2.4 推动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有效衔接第41-42页
        4.2.5 利用互联网技术探索矛盾纠纷解决方式的创新第42-44页
    4.3 杭州市西湖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取得的成效第44-46页
        4.3.1 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初步形成第44-45页
        4.3.2 满足民众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的需求第45页
        4.3.3 优化矛盾纠纷解决力量的合理配置第45-46页
        4.3.4 有效缓解和减少社会矛盾纠纷的发生第46页
    4.4 杭州市西湖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存在的困难第46-49页
        4.4.1 缺乏完善的立法保障第46-47页
        4.4.2 缺乏充足的经费保障第47页
        4.4.3 缺乏专业的解纷人才第47-49页
5 社会矛盾多元化解决机制的国内外比较和经验借鉴第49-59页
    5.1 国外社会矛盾多元化解决机制第49-54页
        5.1.1 美国的仲裁制度和法院附设ADR机制第49-51页
        5.1.2 加拿大社会调解机制第51-52页
        5.1.3 德国诉前强制调解第52-53页
        5.1.4 日本民间ADR制度第53-54页
        5.1.5 澳大利亚家事调解制度第54页
    5.2 国外对我国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决的启示第54-55页
        5.2.1 用立法形式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决的机制第55页
        5.2.2 非诉讼方式化解矛盾纠纷的类型丰富第55页
        5.2.3 矛盾纠纷化解的主体更加多元化第55页
    5.3 我国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特色研究第55-59页
        5.3.1 浙江“枫桥经验”的探索第55-56页
        5.3.2 厦门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的探索第56-59页
6 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的探索建议第59-69页
    6.1 强化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决的理念第59-61页
        6.1.1 强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决主体的理念第59-60页
        6.1.2 强化矛盾纠纷当事人选择多元化解纠纷的理念第60-61页
    6.2 支持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化解第61-66页
        6.2.1 完善立法,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社会矛盾化解的法治依据第61-62页
        6.2.2 加强社会组织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建设第62-63页
        6.2.3 激活社区主体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功能第63-64页
        6.2.4 加强律师事务所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建设第64-65页
        6.2.5 发挥法院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作用第65-66页
    6.3 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决的保障机制第66-69页
        6.3.1 做好基层社会民生保障机制第66页
        6.3.2 健全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第66-67页
        6.3.3 健全经费保障机制第67-68页
        6.3.4 健全人才培养机制第68-69页
7 结论与展望第69-71页
    7.1 结论第69页
    7.2 展望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77页
致谢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浙江省A监狱人力资源管理优化措施研究
下一篇:海员权益保障机制研究--基于浙江辖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