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1 引言 | 第9-13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2-13页 |
2 帮助行为正犯化的概述 | 第13-25页 |
2.1 帮助行为正犯化的概念 | 第13-17页 |
2.1.1 帮助行为的内涵 | 第13-15页 |
2.1.2 正犯的界定 | 第15-16页 |
2.1.3 帮助行为正犯化的含义 | 第16-17页 |
2.2 帮助行为正犯化的特征 | 第17-19页 |
2.3 帮助行为正犯化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 第19-25页 |
2.3.1 帮助行为正犯化的可罚性依据 | 第19-21页 |
2.3.2 我国刑事政策的需要 | 第21-22页 |
2.3.3 立法的必然趋势 | 第22-25页 |
3 我国帮助行为正犯化立法和司法适用存在的问题 | 第25-33页 |
3.1 帮助行为正犯化立法方面的问题 | 第25-28页 |
3.1.1 缺乏明确的立法理念 | 第25-26页 |
3.1.2 行为定型不合理 | 第26-28页 |
3.2 帮助行为正犯化司法适用的问题 | 第28-33页 |
3.2.1 正犯化后罪名适用之混乱 | 第28-30页 |
3.2.2 主观要件认定之困境 | 第30-31页 |
3.2.3 间接帮助行为可罚性之难题 | 第31-33页 |
4 我国帮助行为正犯化立法和司法适用的完善建议 | 第33-45页 |
4.1 对立法问题的改进 | 第33-37页 |
4.1.1 遵循刑法谦抑性原则,加强与其他规范的结合 | 第33-35页 |
4.1.2 完善对罪状的描述,合理划定犯罪圈 | 第35-37页 |
4.2 对司法适用范围的限缩 | 第37-45页 |
4.2.1 区分正犯化罪名与关联罪名的界限 | 第37-39页 |
4.2.2 细化主观“明知”的认定内容 | 第39-42页 |
4.2.3 综合限定间接帮助行为的可罚性 | 第42-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后记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