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2-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7-21页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21-22页 |
2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2-32页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2-26页 |
2.1.1 医疗服务 | 第22-23页 |
2.1.2 养老服务 | 第23-24页 |
2.1.3 医养结合模式 | 第24-26页 |
2.2 共生理论概述 | 第26-30页 |
2.2.1 共生理论的内涵 | 第26-27页 |
2.2.2 共生理论的发展及应用 | 第27-28页 |
2.2.3 应用共生理论的医养结合模式研究 | 第28-30页 |
2.3 其他相关理论 | 第30-31页 |
2.3.1 健康老龄化理论 | 第30页 |
2.3.2 博弈论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3 基于共生理论的医养结合模式要素研究 | 第32-44页 |
3.1 医养结合模式的共生单元 | 第32-36页 |
3.1.1 医疗服务单元 | 第32-34页 |
3.1.2 养老服务单元 | 第34-36页 |
3.2 医养结合模式的共生环境 | 第36-39页 |
3.2.1 经济环境 | 第36-37页 |
3.2.2 政策环境 | 第37-38页 |
3.2.3 人才环境 | 第38-39页 |
3.3 医养结合模式的共生关系 | 第39-43页 |
3.3.1 医养结合模式分类 | 第39-40页 |
3.3.2 行为方式角度的共生关系 | 第40-41页 |
3.3.3 组织程度角度的共生关系 | 第41-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4 陕西省医养结合模式的共生单元及共生环境分析 | 第44-50页 |
4.1 陕西省医养结合模式的共生单元 | 第44-47页 |
4.1.1 医疗服务单元 | 第44-45页 |
4.1.2 养老服务单元 | 第45-47页 |
4.2 陕西省医养结合模式的共生环境 | 第47-49页 |
4.2.1 经济环境 | 第47-48页 |
4.2.2 政策环境 | 第48-49页 |
4.2.3 人才环境 | 第4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5 陕西省医养结合模式共生关系的博弈分析及应用 | 第50-69页 |
5.1 医养结合模式共生关系的博弈分析 | 第50-52页 |
5.1.1 唯一选择收益最大 | 第51页 |
5.1.2 两种选择收益对等 | 第51-52页 |
5.1.3 两种选择收益不同 | 第52页 |
5.2 陕西省医养结合模式的调查及稳定性分析 | 第52-64页 |
5.2.1 研究设计 | 第52-56页 |
5.2.2 老年人对医养结合模式的评价及稳定性分析 | 第56-60页 |
5.2.3 医养结合模式的典型案例及稳定性分析 | 第60-64页 |
5.3 陕西省医养结合模式稳定共生的条件分析 | 第64-68页 |
5.3.1 内设模式稳定共生的条件分析 | 第64-65页 |
5.3.2 辐射模式稳定共生的条件分析 | 第65-67页 |
5.3.3 整合模式稳定共生的条件分析 | 第67-6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6 基于共生理论的陕西省医养结合模式发展对策建议 | 第69-72页 |
6.1 增强人才供给力度提升共生单元 | 第69-70页 |
6.2 提高政府支持力度优化共生环境 | 第70-71页 |
6.3 促进分级制度实施稳定共生关系 | 第7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7 结束语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81-82页 |
附录1 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 第82-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