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研究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简要述评 | 第11-14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简要述评 | 第13-14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四、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15-16页 |
(一)研究的重点 | 第15页 |
(二)研究的难点 | 第15页 |
(三)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一)政府治理 | 第16页 |
(二)政府治理能力 | 第16-17页 |
(三)政府治理能力评估 | 第17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一)善治理论 | 第17页 |
(二)整体性治理理论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白银市政府治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19-29页 |
一、白银市政府治理能力评价指标设计 | 第19-27页 |
(一)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 第19-20页 |
(二)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20-25页 |
(三)白银市政府治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25-27页 |
二、评价指标权重分析方法 | 第27-29页 |
(一)变异系数法 | 第27页 |
(二)主成份分析法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白银市政府治理能力评价 | 第29-48页 |
一、数据来源 | 第29-33页 |
(一)客观指标 | 第29页 |
(二)主观指标 | 第29-33页 |
二、白银市政府治理能力现状 | 第33-43页 |
(一)政治治理能力 | 第33-35页 |
(二)经济治理能力 | 第35-37页 |
(三)社会治理能力 | 第37-40页 |
(四)文化治理能力 | 第40-41页 |
(五)生态治理能力 | 第41-43页 |
三、白银市政府治理能力测评 | 第43-48页 |
(一)客观指标测评 | 第43-45页 |
(二)主观指标测评 | 第45-46页 |
(三)总体评价 | 第46-48页 |
第四章 白银市政府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48-53页 |
一、政治治理方面 | 第48页 |
(一)政府应急管理能力薄弱 | 第48页 |
(二)政府行政效率欠佳 | 第48页 |
二、经济治理方面 | 第48-50页 |
(一)公共财政预算收支失衡 | 第48-49页 |
(二)城乡社会差距依然存在 | 第49-50页 |
三、社会治理方面 | 第50页 |
(一)公民的社会公平感缺失 | 第50页 |
(二)公共服务时效性不强 | 第50页 |
四、文化治理方面 | 第50-51页 |
(一)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资金投入不足 | 第50-51页 |
(二)传统供给模式与公众需求不相适应 | 第51页 |
五、生态治理方面 | 第51-53页 |
(一)生态治理的行政效能有待改善 | 第51-52页 |
(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薄弱 | 第52-53页 |
第五章 白银市政府治理能力提升路径 | 第53-58页 |
一、提升政府政治治理能力 | 第53-54页 |
(一)加强政府应急管理职能 | 第53页 |
(二)建立高效政府 | 第53-54页 |
二、提升政府经济治理能力 | 第54-55页 |
(一)建立多元的政府融资机制 | 第54页 |
(二)建立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体制机制 | 第54-55页 |
三、提升政府社会治理能力 | 第55页 |
(一)提高公民的社会公平感 | 第55页 |
(二)加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 第55页 |
四、提升政府文化治理能力 | 第55-56页 |
(一)转变财政供给理念,创新多元融资渠道 | 第55-56页 |
(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 | 第56页 |
五、提升政府生态治理能力 | 第56-58页 |
(一)建立绿色GDP考核制度 | 第56-57页 |
(二)践行生态文明城市治理理念 | 第57-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