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电视产品能效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电视产品能效现状 | 第12页 |
1.2.3 对国内外电视产品外能效现状的对比及总体综述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2章 六西格玛管理理论综述 | 第15-27页 |
2.1 六西格玛管理 | 第15-17页 |
2.1.1 六西格玛管理概念 | 第15页 |
2.1.2 六西格玛水平 | 第15-17页 |
2.2 六西格玛管理的组织和推进 | 第17-18页 |
2.2.1 六西格玛管理的组织 | 第17页 |
2.2.2 六西格玛管理的推进 | 第17-18页 |
2.3 六西格玛管理DMAIC改进方法 | 第18-20页 |
2.3.1 DMAIC改进方法 | 第18-19页 |
2.3.2 DMAIC改进流程 | 第19-20页 |
2.4 六西格玛逻辑思考路径 | 第20-26页 |
2.4.1 六西格玛逻辑思考路径图 | 第20页 |
2.4.2 企业战略和客户的声音 | 第20-21页 |
2.4.3 关键流程(SIPOC/定义表) | 第21页 |
2.4.4 流程图(Flow,I/O) | 第21-22页 |
2.4.5 因果矩阵(C&E) | 第22-23页 |
2.4.6 FMEA(失效模式分析) | 第23-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LX公司智能电视能效等级现状及改善需求分析 | 第27-41页 |
3.1 LX公司智能电视能效等级水平现状简介 | 第27-30页 |
3.1.1 LX公司及其智能电视简介 | 第27页 |
3.1.2 能效标识和平板电视能效标识简介 | 第27-28页 |
3.1.3 平板电视能效标准及能效等级简介 | 第28-30页 |
3.1.4 LX公司智能电视产品能效等级水平简介 | 第30页 |
3.2 DMAIC改进之定义阶段 | 第30-34页 |
3.2.1 问题描述 | 第30-31页 |
3.2.2 六西格玛项目团队组建 | 第31-32页 |
3.2.3 项目范围确定 | 第32页 |
3.2.4 关键质量特性确定 | 第32-33页 |
3.2.5 项目目标和预估收益 | 第33页 |
3.2.6 项目进度和项目立项表 | 第33-34页 |
3.3 DMAIC改进之测量阶段 | 第34-39页 |
3.3.1 智能电视能效指数的测量方法 | 第35页 |
3.3.2 能效指数的测量系统分析 | 第35-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LX公司智能电视能效等级水平改善对策路径 | 第41-59页 |
4.1 DMAIC改进之分析阶段 | 第41-49页 |
4.1.1 寻找能效指数的关键影响因素Xs | 第41-43页 |
4.1.2 X1动态背光对能效指数的影响 | 第43-44页 |
4.1.3 X2电源板设计对能效指数的影响 | 第44-45页 |
4.1.4 X3显示屏版本对能效指数的影响 | 第45-46页 |
4.1.5 X4调光电流对能效指数的影响 | 第46-48页 |
4.1.6 X5功率波动值对能效指数的影响 | 第48-49页 |
4.2 DMAIC改进之改进阶段 | 第49-56页 |
4.2.1 改进方案设计 | 第49-51页 |
4.2.2 DOE实验实施与结果分析 | 第51-56页 |
4.2.3 DOE实验结论 | 第56页 |
4.2.4 项目改进对策 | 第56页 |
4.3 DMAIC改进之控制阶段 | 第56-57页 |
4.3.1 控制计划 | 第56-57页 |
4.3.2 控制调整 | 第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5章 LX公司提升智能电视能效等级效果评估及持续改善对策 | 第59-63页 |
5.1 改善后效果评估 | 第59-61页 |
5.1.1 数据获取 | 第59-60页 |
5.1.2 对比分析 | 第60-61页 |
5.2 持续改进 | 第61页 |
5.2.1 目标设定 | 第61页 |
5.2.2 方案制定 | 第61页 |
5.2.3 持续改善计划 | 第6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