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4-18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4-1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19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4页 |
第2章 贸易、环境与产业政策关系的相关文献综述 | 第24-46页 |
2.1 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 | 第24-32页 |
2.1.1 贸易自由化对环境的影响 | 第24-29页 |
2.1.2 贸易隐含污染与污染转移 | 第29-32页 |
2.2 产业政策概念与演变的相关研究 | 第32-38页 |
2.2.1 产业政策的概念 | 第32-34页 |
2.2.2 产业政策演变的相关研究 | 第34-38页 |
2.3 战略性环境政策研究 | 第38-44页 |
2.3.1 研究的产生背景与基本概况 | 第38-40页 |
2.3.2 扩展政策工具选择 | 第40-42页 |
2.3.3 考察环境利益问题 | 第42-44页 |
2.4 简要评述 | 第44-46页 |
第3章 贸易的环境效应与产业政策的相互作用机理 | 第46-69页 |
3.1 产业政策影响贸易的环境效应 | 第46-50页 |
3.1.1 规模效应 | 第47页 |
3.1.2 结构效应 | 第47-48页 |
3.1.3 技术效应 | 第48-50页 |
3.2 基于纳入环境要素的H-O模型的机理分析 | 第50-56页 |
3.2.1 前期相关研究基础 | 第50-51页 |
3.2.2 模型假设 | 第51-52页 |
3.2.3 基本模型 | 第52-53页 |
3.2.4 完全竞争下产业政策对环境效应的作用机理 | 第53-56页 |
3.3 基于战略性环境政策模型的机理分析 | 第56-66页 |
3.3.1 模型假设 | 第56-57页 |
3.3.2 基本模型 | 第57-60页 |
3.3.3 扩展模型 | 第60-65页 |
3.3.4 不完全竞争下产业政策对环境效应的作用机理 | 第65-66页 |
3.4“环境三效应”与产业政策的相互作用机理 | 第66-68页 |
3.4.1 产业政策对“环境三效应”的作用机理 | 第66页 |
3.4.2“环境三效应”对产业政策的作用机理 | 第66-6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4章 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实证分析 | 第69-103页 |
4.1 中国对外贸易增长与环境污染现状 | 第69-74页 |
4.1.1 对外贸易增长趋势 | 第69-71页 |
4.1.2 环境污染排放现状 | 第71-72页 |
4.1.3 对外贸易与环境污染:行业与地区的维度 | 第72-74页 |
4.2 中国对外贸易隐含污染排放测算 | 第74-84页 |
4.2.1 基于技术异质性的MRIO模型 | 第74-78页 |
4.2.2 出口隐含污染排放增长的结构分解 | 第78-79页 |
4.2.3 数据说明 | 第79-80页 |
4.2.4 隐含污染计算结果 | 第80-82页 |
4.2.5 SDA结果分析 | 第82-84页 |
4.3 贸易对环境污染排放的影响(I):基于中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 | 第84-92页 |
4.3.1 模型建立 | 第84-85页 |
4.3.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 第85-87页 |
4.3.3 基本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 第87-88页 |
4.3.4 出口贸易的环境门槛效应 | 第88-91页 |
4.3.5 稳健性检验 | 第91-92页 |
4.4 贸易对环境污染排放的影响(II):基于中国地级城市面板数据 | 第92-99页 |
4.4.1 模型设定 | 第93-94页 |
4.4.2 数据来源、样本选择与变量说明 | 第94-96页 |
4.4.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96-99页 |
4.5 产业政策对中国环境污染排放的影响 | 第99-10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5章 基于环境效应视角的产业政策演变:以日本与中国为例 | 第103-135页 |
5.1“二战”后日本产业政策演变及趋势 | 第103-112页 |
5.1.1 日本产业政策演变的阶段划分 | 第103-105页 |
5.1.2 贸易高速增长时期(1945-1972 年) | 第105-107页 |
5.1.3 贸易增长调整时期(1973-1996 年) | 第107-110页 |
5.1.4 贸易增长新时期(1997 年以来) | 第110-111页 |
5.1.5 日本产业政策演变特征与趋势 | 第111-112页 |
5.2 中国产业政策演变及趋势 | 第112-131页 |
5.2.1 中国产业政策演变的阶段划分 | 第112-114页 |
5.2.2 第一阶段(1949-1977 年) | 第114-117页 |
5.2.3 第二阶段(1978-1991 年) | 第117-119页 |
5.2.4 第三阶段(1992-2000 年) | 第119-121页 |
5.2.5 第四阶段(2001 年以来) | 第121-129页 |
5.2.6 中国产业政策演变特征与趋势 | 第129-131页 |
5.3 比较与小结 | 第131-135页 |
第6章 贸易增长下的中国产业政策选择:以碳减排为例 | 第135-171页 |
6.1 中国碳排放现状与碳减排目标 | 第135-141页 |
6.1.1 中国碳排放现状 | 第135-138页 |
6.1.2 中国碳减排目标 | 第138-141页 |
6.2 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地区与行业结构 | 第141-149页 |
6.2.1 贸易隐含碳排放总体概况 | 第141-142页 |
6.2.2 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地区结构 | 第142-145页 |
6.2.3 贸易隐含碳排放的行业结构 | 第145-149页 |
6.3 出口隐含碳排放增长的结构分解 | 第149-158页 |
6.3.1 整体出口维度 | 第149-150页 |
6.3.2 分地区维度 | 第150-158页 |
6.4 对出口结构的进一步讨论 | 第158-163页 |
6.4.1 出口结构低碳化指数 | 第158-161页 |
6.4.2 比较优势与出口结构低碳化 | 第161-163页 |
6.5 协调贸易增长与碳减排的产业政策选择 | 第163-169页 |
6.5.1 产业政策选择的背景与内容 | 第163-167页 |
6.5.2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政策选择 | 第167-168页 |
6.5.3 产业政策协调的作用机理 | 第168-169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69-171页 |
第7章 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171-177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71-173页 |
7.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73-175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75-177页 |
致谢 | 第177-179页 |
参考文献 | 第179-19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194-195页 |
附录A WIOD提供数据的行业名称及其代码 | 第195-196页 |
附录B WIOD行业分类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02)对照表 | 第196-197页 |
附录C 中国各类型城市名单(285 个地级城市) | 第197-199页 |
附录D 中国与贸易、环境相关的产业政策文件目录(部分) | 第199-2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