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物资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物资经济论文--中国论文--地方物资经济论文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演化及其共生效果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3-35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3-15页
        1.1.1 论文选题背景第13-14页
        1.1.2 论文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第15-30页
        1.2.1 城市群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2 城市群物流研究现状第16-21页
        1.2.3 复杂系统研究现状第21-22页
        1.2.4 共生理论应用研究现状第22-28页
        1.2.5 相关研究述评第28-30页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第30-35页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30-31页
        1.3.2 论文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31-35页
第2章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分析第35-53页
    2.1 相关理论研究基础第35-41页
        2.1.1 自组织理论第35-37页
        2.1.2 共生理论第37-41页
    2.2 城市群物流相关分析第41-46页
        2.2.1 城市群物流的内涵第42页
        2.2.2 城市群与物流产业发展关联分析第42-46页
    2.3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第46-53页
        2.3.1 城市群物流系统的复杂适应性分析第46-47页
        2.3.2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概念及共生结构模型第47-49页
        2.3.3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的构成及分工第49-53页
第3章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演化动因第53-72页
    3.1 共生系统共生原理第53-55页
    3.2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共生演化的内容第55-59页
        3.2.1 供给主体子系统内部的共生第55-57页
        3.2.2 需求主体子系统内部的共生第57页
        3.2.3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子系统间的共生第57-59页
    3.3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共生条件第59-61页
        3.3.1 共生均衡条件第59-61页
        3.3.2 共生能量分配条件第61页
    3.4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演化动因概念模型及动因构成第61-70页
        3.4.1 关于系统的自组织与他组织第62-64页
        3.4.2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共生演化动因概念模型第64-65页
        3.4.3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共生演化的自组织动因第65-68页
        3.4.4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共生演化的他组织动因第68-70页
    3.5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4章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演化机制与路径第72-102页
    4.1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共生演化影响因素第72-75页
        4.1.1 演化影响因素EIA概念模型第72-73页
        4.1.2 共生单元主体能力因素第73页
        4.1.3 共生界面因素第73-74页
        4.1.4 共生环境因素第74-75页
    4.2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共生演化机制第75-77页
        4.2.1 共生单元之间——竞争协同机制第75-76页
        4.2.2 共生单元与共生环境之间——正负反馈机制第76-77页
    4.3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共生演化路径第77-91页
        4.3.1 基于熵变模型的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演化方向辨别第78-80页
        4.3.2 基于Logistic生长曲线方程的共生系统演化过程分析第80-86页
        4.3.3 基于混沌理论的共生系统演化过程仿真第86-91页
    4.4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演化共生模型第91-99页
        4.4.1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演化共生模式第91-92页
        4.4.2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演化共生模型及其稳定性分析第92-99页
    4.5 本章小结第99-102页
第5章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共生效率与共生能量生成水平评价第102-131页
    5.1 共生效率概念内涵及其评价内容第102-105页
        5.1.1 共生效率的概念及其内涵界定第102-103页
        5.1.2 共生效率评价内容第103-105页
    5.2 共生效率评价方法选择第105-108页
        5.2.1 评价方法比较第105-106页
        5.2.2 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的选择第106-108页
    5.3 共生效率评价的DEA模型第108-114页
        5.3.1 C2R模型第109-111页
        5.3.2 C~2GS~2模型第111-112页
        5.3.3 模型有效性说明第112-114页
    5.4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演化共生效率的计算第114-118页
        5.4.1 子系统内共生效率的计算第114-115页
        5.4.2 子系统间共生效率的计算第115-118页
    5.5 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第118-122页
        5.5.1 指标设置的原则第118-119页
        5.5.2 投入产出指标集的确定第119-122页
    5.6 共生能量内涵界定第122页
    5.7 基于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共生能量生成水平评价第122-129页
        5.7.1 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评价方法第122-126页
        5.7.2 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影响因素变量选择第126-128页
        5.7.3 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Tobit模型第128-129页
    5.8 本章小结第129-131页
第6章 实证—长江中游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共生效果研究第131-190页
    6.1 长江中游城市群范围界定第131-133页
    6.2 长江中游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共生效率评价第133-167页
        6.2.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第133-140页
        6.2.2 各子系统内共生效率评价第140-144页
        6.2.3 各子系统两两之间共生效率评价第144-155页
        6.2.4 系统整体共生效率评价第155-162页
        6.2.5 系统共生效率分析第162-167页
    6.3 长江中游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共生能量生成水平评价第167-181页
        6.3.1 系统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计算分析第167-175页
        6.3.2 系统影响因素Malmquist-Tobit回归分析第175-181页
    6.4 长江中游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共生演化对策建议第181-187页
        6.4.1 增强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共生单元主体能力第181-183页
        6.4.2 优化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共生界面第183-186页
        6.4.3 优化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共生环境第186-187页
    6.5 本章小结第187-190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90-195页
    7.1 研究结论第190-192页
    7.2 主要创新点第192-194页
    7.3 研究展望第194-195页
致谢第195-196页
参考文献第196-20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第203-205页
附录A: 论文相关仿真程序第205-209页
附录B: 论文第6章相关数据第209-241页

论文共2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频移干涉技术的光纤传感器大规模复用方法研究
下一篇:贸易增长、环境效应与产业政策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