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土壤学论文--森林土壤生物学论文

庞泉沟典型温带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驱动机制

中文摘要第11-13页
ABSTRACT第13-15页
1 引言第16-22页
    1.1 广泛分布的微生物第16-17页
    1.2 微生物群落构建机制的理论依据与研究进展第17-18页
        1.2.1 微生物群落构建机制的理论依据第17页
        1.2.2 微生物群落构建机制的实验依据第17-18页
    1.3 实验技术简介第18-19页
        1.3.1 基因组测序技术第18-19页
        1.3.2 基因芯片(GeoChip)技术第19页
        1.3.3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第19页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9-20页
    1.5 实验设计第20-22页
2 环境选择和扩散限制驱动温带森林土壤细菌群落的构建第22-37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22页
    2.2 研究方法第22-24页
        2.2.1 土壤样品采集第22页
        2.2.2 样品分析第22-24页
            2.2.2.1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第22-23页
            2.2.2.2 DNA提取和rDNA的PCR扩增第23-24页
            2.2.2.3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第24页
        2.2.3 数据分析第24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4-34页
        2.3.1 森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其驱动机制第24-30页
            2.3.1.1 研究区局域细菌群落结构空间动态第24-27页
            2.3.1.2 局域森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驱动因素第27-30页
        2.3.2 生物因子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第30-31页
        2.3.3 微宇宙试验证实环境因子对群落构建的驱动作用第31-34页
    2.4 讨论第34-36页
    2.5 结论第36-37页
3 环境选择和扩散限制驱动温带森林土壤真菌群落构建第37-50页
    3.1 研究区概况第37页
    3.2 研究方法第37-39页
        3.2.1 土壤样品采集第37页
        3.2.2 样品分析第37-38页
            3.2.2.1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第37页
            3.2.2.2 DNA提取和rDNA的PCR扩增第37-38页
            3.2.2.3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第38页
        3.2.3 数据分析第38-39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9-47页
        3.3.1 森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其驱动机制第39-43页
            3.3.1.1 研究区局域真菌群落结构空间动态第39-41页
            3.3.1.2 局域森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动态的驱动因素第41-43页
        3.3.2 生物因子对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第43-45页
        3.3.3 “微宇宙”试验证实环境因子对群落构建的驱动作用第45-47页
    3.4 讨论第47-49页
    3.5 结论第49-50页
4 结论与展望第50-52页
    4.1 研究结论第50页
    4.2 展望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6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硏究成果第63-64页
致谢第64-65页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第65-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黑穗醋栗果实经济性状评价
下一篇:晋北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