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s | 第9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一、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一)城市交通 | 第13页 |
(二)交通管理 | 第13页 |
(三)两类车 | 第13-14页 |
四、论文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二)案例研究法 | 第14页 |
五、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14-15页 |
第一章“两类车”治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5-21页 |
一、政策工具理论 | 第15-17页 |
(一)政策工具的分类与发展 | 第15-16页 |
(二)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 | 第16-17页 |
二、治理理论 | 第17-19页 |
(一)治理理论起源背景 | 第18-19页 |
(二)治理理论特征 | 第19页 |
三、经济博弈论理论 | 第19-21页 |
(一)经济博弈论的含义与分类 | 第19-20页 |
(二)博弈论的要素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无锡“两类车”治理的现状 | 第21-39页 |
一、无锡城市发展和交通发展现状 | 第21-22页 |
(一)无锡城市发展概况 | 第21页 |
(二)无锡城市交通发展现状 | 第21-22页 |
二、“两类车”运营现状 | 第22-25页 |
(一)无锡客运行业市场现状 | 第22-23页 |
(二)城市公共交通供应不足 | 第23-24页 |
(三)商贸市场物流配送不便 | 第24页 |
(四)从业人员保障体系不全 | 第24-25页 |
(五)车辆源头未能有效遏制 | 第25页 |
三、无锡“两类车”问题成因 | 第25-28页 |
(一)无锡“两类车”基本情况 | 第25-26页 |
(二)“两类车”问题成因 | 第26-27页 |
(三)“两类车”的危害 | 第27-28页 |
四、“两类车”现象的博弈分析 | 第28-31页 |
五、无锡市“两类车”治理的法律依据 | 第31-33页 |
(一)无锡市“两类车”治理工作现有的法律依据 | 第31-32页 |
(二)无锡市“两类车”治理工作面临的法律缺失 | 第32-33页 |
六、无锡“两类车”初步治理对策 | 第33-36页 |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在的效果 | 第34页 |
(二)组织舆论宣传,引导群众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 第34-35页 |
(三)开展摸底调查,有目标有计划开展集中整治行动 | 第35页 |
(四)调整警力部署,建立有力的管控和整治网络 | 第35页 |
(五)依法从严查处,确保集中整治取得成效 | 第35-36页 |
七、“两类车”整治的难点 | 第36-39页 |
第三章 其他城市治理经验借鉴研究 | 第39-43页 |
一、广州治理“五类车”的情况和经验介绍 | 第39页 |
二、上海治理“两类车”的情况及经验介绍 | 第39-40页 |
三、借鉴与启示 | 第40-43页 |
(一)政府高度重视,推动协调治理 | 第40页 |
(二)重视客货交通发展,提高治理成效 | 第40-41页 |
(三)多措并举治理,减少“两类车”总量 | 第41-42页 |
(四)强化社区综治,夯实末端管理 | 第42-43页 |
第四章 无锡“两类车”治理模式多元政策工具应用对策研究 | 第43-47页 |
一、城市“两类车”治理方式与体制创新的研究 | 第43-44页 |
(一)加强政府主导,强化综治合力 | 第43页 |
(二)严控车辆源头,挤压生存空间 | 第43页 |
(三)建立运输组织,完善货运配送 | 第43-44页 |
(四)分解阶段目标,回应社会需求 | 第44页 |
二、城市“两类车”治理主体与机制创新的研究 | 第44-47页 |
(一)完善公交配套,消除市场需求 | 第44-45页 |
(二)采取疏堵结合,研究替代工具 | 第45页 |
(三)关爱弱势群体,加大就业扶持 | 第45-46页 |
(四)跟进制度保障,确保治理实效 | 第46-47页 |
结束语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