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秒激光加工系统研制及工艺试验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激光加工概述 | 第11-12页 |
1.1.1 激光加工特点 | 第11页 |
1.1.2 激光加工的发展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皮秒激光加工设备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数控系统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4 课题来源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加工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第17-33页 |
2.1 软件系统方案设计 | 第18页 |
2.2 硬件系统方案设计 | 第18-19页 |
2.3 强电电路设计 | 第19-20页 |
2.4 皮秒激光加工设备机械方案设计 | 第20-21页 |
2.5 运动平台模块确定 | 第21-23页 |
2.6 皮秒激光器选型 | 第23-26页 |
2.7 激光聚焦光学系统选型 | 第26-29页 |
2.7.1 激光直臂切割头 | 第26-27页 |
2.7.2 激光扫描振镜系统 | 第27-28页 |
2.7.3 旋切装置 | 第28-29页 |
2.8 MCU 的选型与介绍 | 第29-32页 |
2.8.1 STM32 单片机特点分析 | 第30-31页 |
2.8.2 STM32 与常用单片机比较 | 第31-32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第33-55页 |
3.1 激光三维运动平台定位控制模块 | 第33-34页 |
3.2 皮秒激光器的参数控制 | 第34-35页 |
3.3 基于SPI串行通信模块的设计 | 第35-39页 |
3.4 红外手持遥控模块设计 | 第39-45页 |
3.5 基于USB虚拟串口的通信模块设计 | 第45-50页 |
3.5.1 USB简介及应用 | 第45-46页 |
3.5.2 USB传输原理 | 第46-47页 |
3.5.3 USB虚拟串口工作流程 | 第47-48页 |
3.5.4 USB虚拟串口功能实现 | 第48-50页 |
3.6 DRM远程监控模块 | 第50-53页 |
3.6.1 SD卡数据存储 | 第50-52页 |
3.6.2 设备远程管理 | 第52-5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四章 软件系统设计 | 第55-63页 |
4.1 串口共享软件设计 | 第55-56页 |
4.2 三维移动平台定位软件系统设计 | 第56-58页 |
4.3 激光器的控制软件设计 | 第58-59页 |
4.4 平面激光加工软件程序设计 | 第59-60页 |
4.5 DRM远程控制软件设计 | 第60-62页 |
4.6 软件系统总界面设计 | 第6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皮秒激光加工工艺试验研究 | 第63-71页 |
5.1 试验材料及方案 | 第63-65页 |
5.1.1 试验制备 | 第63页 |
5.1.2 试验设备 | 第63-64页 |
5.1.3 试验方案 | 第64-65页 |
5.2 皮秒激光微凹坑试验研究 | 第65-69页 |
5.2.1 皮秒激光功率的影响 | 第65-68页 |
5.2.2 持续时间对微凹坑形貌的影响 | 第68-69页 |
5.3 皮秒激光微凹槽试验研究 | 第69-70页 |
5.3.1 电流对微凹槽形貌的影响 | 第69页 |
5.3.2 扫描速度的影响 | 第69-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总结 | 第71页 |
6.2 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