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简介 | 第9-11页 |
1.1.1 技术原理 | 第9-10页 |
1.1.2 应用领域 | 第10-11页 |
1.2 高通量生物检测技术简介 | 第11-14页 |
1.2.1 生物芯片检测原理和应用 | 第11-12页 |
1.2.2 基于编码微球的高通量生物检测检测原理和应用 | 第12-14页 |
1.3 光学编码方法 | 第14-17页 |
1.3.1 光子晶体编码 | 第14页 |
1.3.2 拉曼光谱编码 | 第14-15页 |
1.3.3 荧光光谱编码 | 第15-16页 |
1.3.4 复合光谱编码 | 第16-17页 |
1.4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基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的高通量生物检测数字化编码方法 | 第19-34页 |
2.1 本章引论 | 第19-20页 |
2.2 实验及方法 | 第20-23页 |
2.2.1 光学检测和解码系统的搭建 | 第20-21页 |
2.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1-22页 |
2.2.3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编码高通量生物检测微球的制备 | 第22-23页 |
2.2.4 高通量生物检测微球表征和检测 | 第2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3-32页 |
2.3.1 纳米粒子编码材料的表征 | 第23-24页 |
2.3.2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编码的高通量生物检测微球的表征 | 第24-28页 |
2.3.3 编码微球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及数字化转换 | 第28-30页 |
2.3.4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编码的高通量生物检测的检测性能 | 第30-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3章 基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的数字化编码微球在荧光免疫中应用的光学解调系统 | 第34-43页 |
3.1 本章引论 | 第34-3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5-39页 |
3.2.1 光学解调系统的双通道设计 | 第35页 |
3.2.2 光学解调系统的搭建 | 第35-36页 |
3.2.3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36-37页 |
3.2.4 数字化编码微球的制备 | 第37-38页 |
3.2.5 多通道检测分析和系统浓度响应 | 第38-3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9-42页 |
3.3.1 数字化编码微球的检测性能 | 第39-40页 |
3.3.2 光学解调系统的多通道分析性能 | 第40-41页 |
3.3.3 光学解调系统的浓度响应性能 | 第41-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基于反相微乳液和紫外固化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数字化编码高通量生物检测制备方法 | 第43-50页 |
4.1 本章引论 | 第43-44页 |
4.2 实验及方法 | 第44-46页 |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4-45页 |
4.2.2 编码微球的制备 | 第45-46页 |
4.2.3 编码微球的表面修饰 | 第46页 |
4.2.4 编码微球表面探针接枝及多通道检测 | 第4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6-49页 |
4.3.1 编码微球的表征 | 第46-47页 |
4.3.2 表面修饰编码微球的表征 | 第47-48页 |
4.3.3 多通道检测应用 | 第48-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基于荧光光谱和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的高通量生物检测微球的双通道编码 | 第50-61页 |
5.1 本章引论 | 第50-51页 |
5.2 实验及方法 | 第51-55页 |
5.2.1 光学解码系统的搭建 | 第51页 |
5.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51-53页 |
5.2.3 双通道编码微球的制备 | 第53-54页 |
5.2.4 多通道检测应用 | 第54页 |
5.2.5 浓度梯度检测应用 | 第54-55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5-60页 |
5.3.1 双通道编码微球的表征 | 第55-56页 |
5.3.2 双通道编码数目的扩增 | 第56-57页 |
5.3.3 双通道编码的稳定性和准确度 | 第57-58页 |
5.3.4 双通道编码微球在多通道检测中的应用性能 | 第58-59页 |
5.3.5 双通道编码微球的浓度响应和检测极限 | 第59-6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