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1 绪论 | 第7-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1.3.1 实车足尺碰撞试验 | 第10-11页 |
1.3.2 缩尺模型试验 | 第11页 |
1.3.3 计算机仿真分析 | 第11-12页 |
1.4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2 护栏装置概述 | 第14-21页 |
2.1 护栏类型 | 第14-18页 |
2.1.1 刚性护栏 | 第14-15页 |
2.1.2 半刚性护栏 | 第15-17页 |
2.1.3 柔性护栏 | 第17-18页 |
2.2 护栏设计方法 | 第18-19页 |
2.2.1 护栏设计条件 | 第18页 |
2.2.2 护栏型式的选择 | 第18-19页 |
2.3 护栏性能评价标准 | 第19-20页 |
2.4 本章小节 | 第20-21页 |
3 汽车-护栏碰撞的仿真模型建立 | 第21-35页 |
3.1 有限元模拟流程 | 第21-22页 |
3.2 整车有限元模型及其验证 | 第22-25页 |
3.3 护栏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25-31页 |
3.3.1 波形梁板模型 | 第25-27页 |
3.3.2 立柱模型 | 第27-28页 |
3.3.3 防阻块模型 | 第28页 |
3.3.4 护栏各部件之间的连接 | 第28-30页 |
3.3.5 立柱与地面的作用 | 第30-31页 |
3.3.6 跨数的选择 | 第31页 |
3.4 汽车与护栏初始碰撞条件 | 第31-33页 |
3.5 碰撞参数的控制 | 第33-34页 |
3.5.1 接触类型 | 第33页 |
3.5.2 时间步长 | 第33-34页 |
3.5.3 沙漏控制 | 第34页 |
3.6 本章小节 | 第34-35页 |
4 波形梁碰撞仿真及立柱的改进设计 | 第35-50页 |
4.1 轿车与波形梁的碰撞仿真分析 | 第35-41页 |
4.1.1 能量分析 | 第35-36页 |
4.1.2 碰撞中汽车质心加速度变化 | 第36-38页 |
4.1.3 碰撞中护栏的变形情况 | 第38-39页 |
4.1.4 车辆的行驶轨迹 | 第39-41页 |
4.2 立柱绊阻机理及形成过程 | 第41-42页 |
4.2.1 立柱绊阻机理 | 第41页 |
4.2.2 立柱绊阻形成过程 | 第41-42页 |
4.3 泡沫立柱型改进 | 第42-47页 |
4.3.1 泡沫立柱仿真模型建立 | 第43页 |
4.3.2 填充材料比较及质心合加速度曲线分析 | 第43-45页 |
4.3.3 立柱的碰撞表现分析 | 第45-46页 |
4.3.4 立柱吸能曲线分析 | 第46-47页 |
4.4 N型弯曲型立柱改进 | 第47-49页 |
4.4.1 弯曲立柱尺寸及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47-48页 |
4.4.2 弯曲立柱间距L的选择以及质心合加速度分析 | 第48-49页 |
4.4.3 碰撞过程中立柱的表现 | 第49页 |
4.5 本章小节 | 第49-50页 |
5 波形梁护栏的碰撞仿真优化 | 第50-60页 |
5.1 正交试验设计原理 | 第50页 |
5.2 制定试验方案 | 第50-51页 |
5.3 正交试验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1-52页 |
5.4 仿真结果分析及最优组合的选取 | 第52-56页 |
5.5 最优参数组合的验证 | 第56-59页 |
5.5.1 护栏吸能情况对比 | 第56页 |
5.5.2 护栏的最大变形量 | 第56-57页 |
5.5.3 车辆的运动轨迹对比 | 第57-59页 |
5.6 本章小节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