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1.2.1 解析法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1.2.2 有限元法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2.3 实验法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2 齿轮误差建模与有限元接触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15-35页 |
2.1 渐开线圆柱齿轮的几何建模基础 | 第15-20页 |
2.1.1 齿根过渡曲线的生成方法 | 第15-16页 |
2.1.2 渐开线齿廓的生成方法 | 第16-17页 |
2.1.3 齿轮端面完整廓线的生成方法 | 第17-19页 |
2.1.4 齿轮渐开螺旋面的生成方法 | 第19-20页 |
2.1.5 渐开线圆柱齿轮的共轭条件与接触点判定 | 第20页 |
2.2 渐开线圆柱齿轮误差建模基础 | 第20-31页 |
2.2.1 齿轮加工误差 | 第21-23页 |
2.2.2 齿轮安装误差 | 第23-24页 |
2.2.3 渐开螺旋面误差的数学表达 | 第24-26页 |
2.2.4 基于SDT理论的装配体误差传递模型 | 第26-31页 |
2.3 齿轮有限元建模和接触分析基础 | 第31-34页 |
2.3.1 基于ANSYS的齿轮有限元建模及接触分析基础 | 第31-34页 |
2.3.2 “节点对节点”接触模型 | 第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3 耦合误差与弹性的齿轮传动系统有限元建模 | 第35-55页 |
3.1 “节点对节点”齿轮有限元精确接触模型 | 第35-37页 |
3.1.1 齿轮有限元模型的节点规划 | 第35-37页 |
3.1.2 齿轮有限元实体单元建模 | 第37页 |
3.2 齿轮加工误差模型 | 第37-42页 |
3.2.1 齿距误差模型 | 第38-39页 |
3.2.2 齿廓误差模型 | 第39-40页 |
3.2.3 齿向误差模型 | 第40-42页 |
3.3 齿轮传动系统的安装误差模型 | 第42-49页 |
3.3.1 齿轮传动系统误差传递模型 | 第42-46页 |
3.3.2 考虑空间安装误差的齿轮副啮合模型 | 第46-49页 |
3.4 齿轮轴系弹性支承的等效模型 | 第49-53页 |
3.4.1 耦合弹性支承的齿轮传动系统等效模型 | 第49-51页 |
3.4.2 齿轮轴系支承部件的刚度求解 | 第51-53页 |
3.5 耦合误差与弹性的齿轮传动系统有限元综合模型 | 第53-5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4 基于有限元准静态方法的齿轮传动系统接触分析 | 第55-71页 |
4.1 齿轮副有限元准静态分析模型 | 第55页 |
4.2 时变啮合刚度对齿轮副传动性能的影响规律 | 第55-58页 |
4.3 加工误差对齿轮副传动性能的影响规律 | 第58-63页 |
4.3.1 齿距误差对齿轮副传动性能的影响规律 | 第58-59页 |
4.3.2 齿廓误差对齿轮副传动性能的影响规律 | 第59-61页 |
4.3.3 齿向误差对齿轮副传动性能的影响规律 | 第61-63页 |
4.4 齿轮传动系统安装误差对其传动性能的影响规律 | 第63-65页 |
4.5 齿轮传动系统支承刚度特性对其传动误差的影响规律 | 第65-69页 |
4.5.1 轴承和齿轮箱刚度矩阵的有限元求解 | 第65页 |
4.5.2 轴系支承形式对其传动精度的影响规律 | 第65-68页 |
4.5.3 支承零件刚度对其传动精度的影响规律 | 第68-69页 |
4.6 误差与弹性变形综合作用对系统传动误差的影响规律 | 第69-7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5 齿轮传动系统传动精度的实验研究 | 第71-81页 |
5.1 齿轮传动实验台的设计 | 第71-77页 |
5.1.1 传动方案设计 | 第71页 |
5.1.2 结构设计 | 第71-77页 |
5.1.3 精度设计 | 第77页 |
5.2 传动精度测量的实验方案 | 第77-79页 |
5.2.1 实验目的与原理 | 第77-78页 |
5.2.2 实验设备与参数 | 第78-79页 |
5.2.3 实验步骤 | 第79页 |
5.3 实验测量结果与误差分析 | 第79-8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附录A 实验齿轮的加工误差测量结果 | 第87-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