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动物学论文--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论文

树洞保温机理研究--以大兴安岭北部小飞鼠(Pteromys volans)越冬树洞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物理名称、符号及单位第15-16页
1 绪论第16-23页
    1.1 课题背景第16-17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7-19页
        1.2.1 树洞保温的研究历史第17-18页
        1.2.2 树洞保温的研究方法第18-19页
    1.3 科学问题第19-20页
        1.3.1 物种介绍第19-20页
        1.3.2 科学问题的产生第20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第20-22页
        1.4.1 建立热系统的数学、物理模型第21页
        1.4.2 小飞鼠对树洞的选择利用第21页
        1.4.3 热系统几何条件、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的确定第21-22页
        1.4.4 外部热振动下树洞内热环境模拟对比及优化第22页
    1.5 技术路线图第22-23页
2 CFD下热系统模型的建立第23-32页
    2.1 CFD理论基础与相关运用第23-28页
        2.1.1 CFD简介第23-24页
        2.1.2 区域离散和数值离散相关理论第24-25页
        2.1.3 传热学理论基础第25-27页
        2.1.4 CFD在生物学中的运用第27-28页
    2.2 树洞热损失及其计算第28-30页
        2.2.1 树洞传热研究的物理模型第28页
        2.2.2 树洞的热损失第28-30页
    2.3 基于CFD的树洞保温计算方法第30-31页
        2.3.1 树洞保温的计算流程与基本假定第30页
        2.3.2 小飞鼠热平衡方程第30-31页
    2.4 本章小结第31-32页
3 小飞鼠对树洞的选择与利用第32-51页
    3.1 前言第32-33页
    3.2 研究地概况第33页
    3.3 方法第33-38页
        3.3.1 树洞的定义第33页
        3.3.2 野外调查第33-38页
        3.3.3 统计方法第38页
    3.4 结果第38-43页
        3.4.1 巢树特征第39页
        3.4.2 树洞特征第39-40页
        3.4.3 利用与可利用的树洞对比关系第40-42页
        3.4.4 树洞内径与外径关系第42-43页
    3.5 讨论第43-49页
        3.5.1 坡位因素第43-44页
        3.5.2 坡向因素第44页
        3.5.3 树种因素第44-45页
        3.5.4 立木状态因素第45页
        3.5.5 胸径因素第45-46页
        3.5.6 洞深因素第46页
        3.5.7 壁厚因素第46页
        3.5.8 容积因素第46-47页
        3.5.9 洞口直径因素第47页
        3.5.10 洞口高度因素第47-48页
        3.5.11 不同飞鼠的巢树对比第48-49页
        3.5.12 提出假说第49页
    3.6 本章小结第49-51页
4 小飞鼠树洞的热物性与几何特征第51-72页
    4.1 前言第51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51-62页
        4.2.1 树洞与巢材的取样方法第51-52页
        4.2.2 树洞几何模型的建立方法第52-57页
        4.2.3 树洞内温度与环境温度测试方法第57-58页
        4.2.4 洞壁与巢材的热物性测定方法第58-62页
        4.2.5 统计方法第62页
    4.3 结果第62-67页
        4.3.1 树洞合并的几何模型第62-64页
        4.3.2 树洞内外温度差异结果第64-66页
        4.3.3 洞壁与巢材的热物性第66-67页
    4.4 讨论第67-71页
        4.4.1 扫描、合并树洞几何模型的可行性第67-68页
        4.4.2 树洞温度缓冲的机理第68页
        4.4.3 巢材的保温特性第68-71页
    4.5 本章小结第71-72页
5 小飞鼠热生理活动与几何外形特征第72-84页
    5.1 前言第72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72-76页
        5.2.1 野外活捕第72-73页
        5.2.2 代谢测定第73-74页
        5.2.3 小飞鼠体重与体温测定第74页
        5.2.4 代谢产热量的计算方法第74页
        5.2.5 小飞鼠体积与体表面积测定第74-75页
        5.2.6 统计方法第75-76页
    5.3 结果第76-80页
        5.3.1 小飞鼠野外活捕数量第76页
        5.3.2 小飞鼠代谢产热能力与体温调节第76-78页
        5.3.3 小飞鼠体积、体表面积与几何模型第78-80页
    5.4 讨论第80-83页
        5.4.1 小飞鼠的体温与TNZ第80页
        5.4.2 小飞鼠的代谢与产热特征第80-82页
        5.4.3 小飞鼠体表面积与几何模型的关系第82-83页
    5.5 本章小结第83-84页
6 树洞保温特征及其优化检验第84-113页
    6.1 前言第84页
    6.2 方法第84-95页
        6.2.1 CFD运行环境与软件介绍第84页
        6.2.2 气象数据收集和预处理方法第84-86页
        6.2.3 计算模型的处理及相关设置方法第86-89页
        6.2.4 热阻分析方法第89-90页
        6.2.5 热平衡临界值计算方法第90-91页
        6.2.6 执行运算与数据监控的方法第91页
        6.2.7 因素水平的设定方法第91-92页
        6.2.8 结构热损失的研究方法第92-93页
        6.2.9 通风热损失的研究方法第93页
        6.2.10 巢材保温的研究方法第93-95页
    6.3 结果第95-107页
        6.3.1 周期性热振动下模型传热的总态势第95-96页
        6.3.2 影响结构热损失变量的优化结果第96-102页
        6.3.3 通风热损失对树洞保温的作用第102-103页
        6.3.4 巢材对树洞保温的作用第103-107页
    6.4 关键因素的参数分析与讨论第107-111页
        6.4.1 巢材第107-108页
        6.4.2 内径尺寸第108-109页
        6.4.3 洞内深度第109页
        6.4.4 树洞壁厚第109-110页
        6.4.5 洞口直径第110页
        6.4.6 树洞偏心结构第110-111页
    6.5 本章小结第111-113页
7 管理建议与研究展望第113-118页
    7.1 管理建议第113-115页
        7.1.1 树洞开凿者的管理第113页
        7.1.2 树洞的管理第113-115页
        7.1.3 采伐建议第115页
    7.2 研究展望第115-118页
        7.2.1 树洞保温研究展望第116-117页
        7.2.2 小飞鼠保育与生境研究展望第117-118页
结论第118-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38页
附图第138-140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40-141页
致谢第141-144页
附件第144-145页

论文共1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蛋白质分子构象运动及其别构效应的粗粒化分子模拟
下一篇:基于卫星时变重力及地表流体模型研究日长变化的地球物理激发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