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汽车结构耐撞性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11-14页 |
·汽车结构耐撞特性研究的历史 | 第11-12页 |
·汽车结构耐撞性研究方法及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汽车结构耐撞性评价方法 | 第14-15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影响碰撞有限元仿真的几个关键因素研究 | 第17-26页 |
·前言 | 第17页 |
·单元大小对碰撞仿真的影响 | 第17-19页 |
·网格大小的选取 | 第17页 |
·单元大小与计算时间的关系 | 第17-18页 |
·网格大小与时间步长的关系 | 第18页 |
·单元大小与计算时间及时间步长关系算例 | 第18-19页 |
·时间步长对仿真结果的影响 | 第19-21页 |
·材料应变率效应对碰撞仿真结果的影响 | 第21-22页 |
·摩擦力对碰撞仿真结果的影响 | 第22-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3章 方形薄壁直梁变形波长及吸能特性仿真研究 | 第26-42页 |
·前言 | 第26-27页 |
·结构动力屈曲机理及应力波效应分析 | 第27-29页 |
·结构动态屈曲失稳机理 | 第27页 |
·应力波效应 | 第27-29页 |
·单纵梁—台车试验及模型建立与验证 | 第29-31页 |
·单纵梁—台车试验 | 第29页 |
·单纵梁—台车模型建立 | 第29-30页 |
·单纵梁—台车模型验证 | 第30-31页 |
·方形薄壁梁变形波长影响因素及吸能特性研究 | 第31-41页 |
·方形薄壁直梁基础模型 | 第31-33页 |
·冲击载荷(速度)对方形薄壁梁变形波长及吸能特性的影响 | 第33-34页 |
·方形薄壁直梁长度对其变形波长及吸能特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方形薄壁直梁材料对其变形波长及吸能特性的影响 | 第35-36页 |
·方形薄壁直梁材料厚度对其变形波长及吸能特性的影响 | 第36-38页 |
·方形薄壁直梁截面长细比对其变形波长及吸能特性的影响 | 第38-39页 |
·简化的纵梁变形波长及吸能特性的研究 | 第39-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汽车前纵梁耐撞性结构设计与改进 | 第42-54页 |
·前言 | 第42页 |
·双纵梁—台车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42-46页 |
·双纵梁—台车试验 | 第42-44页 |
·双纵梁—台车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44-46页 |
·纵梁变形模式研究与焊点布置改进 | 第46-49页 |
·纵梁变形模式研究 | 第46页 |
·纵梁中焊点布置方法探讨及改进 | 第46-49页 |
·纵梁诱导槽改进设计 | 第49-52页 |
·纵梁诱导槽改进原则与方案 | 第49-51页 |
·纵梁诱导槽改进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5章 前纵梁结构改进设计在整车中的应用 | 第54-68页 |
·前言 | 第54页 |
·整车正面碰撞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4-56页 |
·网格划分及单元质量控制 | 第54-55页 |
·点焊联接 | 第55页 |
·模型参数设置 | 第55-56页 |
·接触设置 | 第56页 |
·边界条件设置 | 第56页 |
·整车正面碰撞有限元模型验证 | 第56-61页 |
·模型可靠性检验 | 第57页 |
·车身变形比较 | 第57-60页 |
·车体加速度比较 | 第60-61页 |
·整车正面碰撞特性及设计原则 | 第61-63页 |
·整车正面碰撞结果分析及改进设计方案 | 第63-65页 |
·整车正面碰撞结果分析 | 第63-64页 |
·改进设计 | 第64-65页 |
·整车正面碰撞改进结果比较分析 | 第65-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全文总结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