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行走系统论文--车架论文

汽车前纵梁结构耐撞性设计与应用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1章 绪论第10-17页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0-11页
   ·汽车结构耐撞性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第11-14页
     ·汽车结构耐撞特性研究的历史第11-12页
     ·汽车结构耐撞性研究方法及研究现状第12-14页
   ·汽车结构耐撞性评价方法第14-15页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5-17页
第2章 影响碰撞有限元仿真的几个关键因素研究第17-26页
   ·前言第17页
   ·单元大小对碰撞仿真的影响第17-19页
     ·网格大小的选取第17页
     ·单元大小与计算时间的关系第17-18页
     ·网格大小与时间步长的关系第18页
     ·单元大小与计算时间及时间步长关系算例第18-19页
   ·时间步长对仿真结果的影响第19-21页
   ·材料应变率效应对碰撞仿真结果的影响第21-22页
   ·摩擦力对碰撞仿真结果的影响第22-24页
   ·本章小结第24-26页
第3章 方形薄壁直梁变形波长及吸能特性仿真研究第26-42页
   ·前言第26-27页
   ·结构动力屈曲机理及应力波效应分析第27-29页
     ·结构动态屈曲失稳机理第27页
     ·应力波效应第27-29页
   ·单纵梁—台车试验及模型建立与验证第29-31页
     ·单纵梁—台车试验第29页
     ·单纵梁—台车模型建立第29-30页
     ·单纵梁—台车模型验证第30-31页
   ·方形薄壁梁变形波长影响因素及吸能特性研究第31-41页
     ·方形薄壁直梁基础模型第31-33页
     ·冲击载荷(速度)对方形薄壁梁变形波长及吸能特性的影响第33-34页
     ·方形薄壁直梁长度对其变形波长及吸能特性的影响第34-35页
     ·方形薄壁直梁材料对其变形波长及吸能特性的影响第35-36页
     ·方形薄壁直梁材料厚度对其变形波长及吸能特性的影响第36-38页
     ·方形薄壁直梁截面长细比对其变形波长及吸能特性的影响第38-39页
     ·简化的纵梁变形波长及吸能特性的研究第39-41页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4章 汽车前纵梁耐撞性结构设计与改进第42-54页
   ·前言第42页
   ·双纵梁—台车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第42-46页
     ·双纵梁—台车试验第42-44页
     ·双纵梁—台车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第44-46页
   ·纵梁变形模式研究与焊点布置改进第46-49页
     ·纵梁变形模式研究第46页
     ·纵梁中焊点布置方法探讨及改进第46-49页
   ·纵梁诱导槽改进设计第49-52页
     ·纵梁诱导槽改进原则与方案第49-51页
     ·纵梁诱导槽改进仿真结果对比分析第51-52页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5章 前纵梁结构改进设计在整车中的应用第54-68页
   ·前言第54页
   ·整车正面碰撞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54-56页
     ·网格划分及单元质量控制第54-55页
     ·点焊联接第55页
     ·模型参数设置第55-56页
     ·接触设置第56页
     ·边界条件设置第56页
   ·整车正面碰撞有限元模型验证第56-61页
     ·模型可靠性检验第57页
     ·车身变形比较第57-60页
     ·车体加速度比较第60-61页
   ·整车正面碰撞特性及设计原则第61-63页
   ·整车正面碰撞结果分析及改进设计方案第63-65页
     ·整车正面碰撞结果分析第63-64页
     ·改进设计第64-65页
   ·整车正面碰撞改进结果比较分析第65-67页
   ·本章小结第67-68页
全文总结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5页
致谢第75-76页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类菱形车行车制动性能研究
下一篇:类菱形车电控后轮随动转向系统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