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12-18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2-14页 |
1.1.1 网络课程与学科课程不断磨合的大趋势 | 第12页 |
1.1.2 互联网+促进微课程的蓬勃发展 | 第12-13页 |
1.1.3 高考改革与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变革的现实碰撞 | 第13页 |
1.1.4 专业研究旨趣与个人理想的不懈探索 | 第13-14页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5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5-18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5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5-18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8-22页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2.1.1 概念现状 | 第18页 |
2.1.2 技术现状 | 第18-19页 |
2.1.3 应用现状 | 第19页 |
2.2 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2.3 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3.1 联通主义 | 第20页 |
2.3.2 终身教育 | 第20-21页 |
2.3.3 认知负荷理论 | 第21-22页 |
3 高中生物微课程制作现状诊断 | 第22-38页 |
3.1 高中生物微课程制作现状调查设计 | 第22-25页 |
3.1.1 教师问卷设计 | 第22-23页 |
3.1.2 案例分析设计 | 第23-25页 |
3.2 高中生物微课程开发现状分析 | 第25-35页 |
3.2.1 教师问卷调查分析 | 第25-34页 |
3.2.2 案例现状分析 | 第34-35页 |
3.3 高中生物微课程制作失范表征 | 第35-38页 |
3.3.1 高中生物微课程忽视“课程”的完整性 | 第35页 |
3.3.2 拘泥于传统课堂知识讲解 | 第35-36页 |
3.3.3 高中生物微课程制作技术欠缺,缺乏趣味性 | 第36页 |
3.3.4 缺乏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设计 | 第36-38页 |
4 高中生物微课程设计原则和制作流程 | 第38-42页 |
4.1 设计原则 | 第38-39页 |
4.2 制作流程 | 第39-42页 |
4.2.1 前期准备 | 第40页 |
4.2.2 脚本设计 | 第40页 |
4.2.3 微课程的录制和剪辑 | 第40-42页 |
5 高中生物微课程制作范例展示 | 第42-52页 |
5.1 核心知识类微课程——《轻松辨识八大细胞器》 | 第42-45页 |
5.1.1 前期准备 | 第42-43页 |
5.1.2 脚本设计 | 第43-44页 |
5.1.3 微课程的录制和剪辑 | 第44-45页 |
5.2 实验探究类微课程——《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 第45-47页 |
5.2.1 前期准备 | 第45页 |
5.2.2 脚本设计 | 第45-46页 |
5.2.3 微课程的录制和剪辑 | 第46-47页 |
5.3 综合串讲类微课程——《一个细胞的自述》 | 第47-52页 |
5.3.1 前期准备 | 第47页 |
5.3.2 脚本设计 | 第47-49页 |
5.3.3 微课程的录制和剪辑 | 第49-52页 |
6 高中生物微课程评价分析 | 第52-56页 |
6.1 学生问卷设计 | 第52页 |
6.2 高中生物微课程学生问卷结果分析 | 第52-56页 |
6.2.1 核心知识类微课程学生评价分析 | 第52-53页 |
6.2.2 实验探究类微课程学生评价分析 | 第53-55页 |
6.2.3 综合串讲类微课程学生评价分析 | 第55-56页 |
7 高中生物微课程的制作建议和应用 | 第56-64页 |
7.1 高中生物微课程的制作建议 | 第56-60页 |
7.1.1 确定微课程的故事情节 | 第56-57页 |
7.1.2 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的合理设计 | 第57页 |
7.1.3 课件制作软件的选取 | 第57-59页 |
7.1.4 录制和剪辑软件的选取 | 第59-60页 |
7.2 高中生物微课程的应用建议 | 第60-64页 |
7.2.1 应用于线下教学 | 第60-61页 |
7.2.2 应用于线上教学 | 第61页 |
7.2.3 应用于习题讲解 | 第6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附录 | 第66-73页 |
附录A 高中生物微课程应用现状教师调查问卷 | 第66-70页 |
附录B 学生对微课程评价调查问卷 | 第70-72页 |
附录C 中国微课大赛评选指标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