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体验类慢综艺的叙事策略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第14-15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2.3 研究创新点 | 第15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1.3.1 体验类慢综艺的研究 | 第15-17页 |
1.3.2 叙事学与电视研究的融合 | 第17-18页 |
1.3.3 电视叙事学的本土化 | 第18-19页 |
1.4 国内慢综艺节目概况 | 第19-25页 |
1.4.1 慢综艺的概念界定 | 第19页 |
1.4.2 六档爆款慢综艺比较分析 | 第19-23页 |
1.4.3 慢综艺市场深度剖析 | 第23-25页 |
1.5 叙事策略相关理论概述 | 第25-27页 |
1.5.1 叙事策略的概念界定 | 第25页 |
1.5.2 电视叙事策略的理论基础 | 第25-27页 |
第二章 体验类慢综艺“忙里偷闲”的叙事创意 | 第27-35页 |
2.1 理念与母题契合受众诉求 | 第27-31页 |
2.1.1 “慢享生活”的理念 | 第27-29页 |
2.1.2 “经营情感”的母题 | 第29-31页 |
2.2 嘉宾与角色具备综艺属性 | 第31-32页 |
2.2.1 积极呈现真实自我的嘉宾 | 第31页 |
2.2.2 各自承担任务功能的角色 | 第31-32页 |
2.3 时空与板块塑造故事看点 | 第32-35页 |
2.3.1 具有弹性的时空 | 第32-33页 |
2.3.2 可被分割的板块 | 第33-35页 |
第三章 体验类慢综艺“慢中有戏”的叙事方式 | 第35-41页 |
3.1 “二元对立”让叙事关系结构更丰满 | 第35-36页 |
3.1.1 合理编排叙事要素 | 第35-36页 |
3.1.2 明确划分人物类型 | 第36页 |
3.2 “交流对话”让叙事对话语境更开放 | 第36-39页 |
3.2.1 从内部挖掘对话可能性 | 第36-37页 |
3.2.2 从外部提供对话平台 | 第37-39页 |
3.3 “笑中带泪”让叙事共感更多元 | 第39-41页 |
3.3.1 以“人”为第一落点 | 第39-40页 |
3.3.2 以“情”为突出元素 | 第40-41页 |
第四章 体验类慢综艺“慢而不乏”的叙事修辞 | 第41-49页 |
4.1 “波浪式前进”的冲突悬念 | 第41-43页 |
4.1.1 冲突对立 | 第41-42页 |
4.1.2 延宕留疑 | 第42-43页 |
4.2 “螺旋式上升”的细节符号 | 第43-45页 |
4.2.1 从细节化符号到可视化情节 | 第43-44页 |
4.2.2 从想象性主题到修辞性视野 | 第44-45页 |
4.3 “锦上添繁花”的修辞要素 | 第45-49页 |
4.3.1 幽默与煽情 | 第45-47页 |
4.3.2 猎奇与反转 | 第47-48页 |
4.3.3 移情与拟人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对国内体验类慢综艺叙事策略的思考 | 第49-53页 |
5.1 节目叙事存在的问题 | 第49-51页 |
5.1.1 逻辑起点悖离节目初衷 | 第49-50页 |
5.1.2 元素冗杂影响视听效果 | 第50页 |
5.1.3 出戏跳戏脱离故事轨迹 | 第50-51页 |
5.2 节目叙事的优化建议 | 第51-53页 |
5.2.1 回归纪录主线“真”大于“秀” | 第51页 |
5.2.2 跳脱固化模式“木”秀于“林” | 第51-52页 |
5.2.3 契合生活本质“慢”行于“心”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页 |